文/李迅驰 2017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在黄金强档推出“开年大戏”《于成龙》,再现清朝“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这位“吏者之师”的铮铮铁骨与高风亮节,引人关注。央视推出的历史类电视剧常有“让历史照进现实”的借古喻今之意,在国家大力推进反腐倡廉、从严治党以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于成龙》的播出可谓意味深远。 “吏者之师”于成龙(配图来自网传剧照与视频截图) 于成龙是在传统儒家教育的滋养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士大夫,他的生命中洋溢着蓬勃的儒家气象,《于成龙》也生动体现了这一点。剧中于成龙出仕前,恩师刑济堂谆谆嘱咐他“要始终恪守儒家思想的教诲,事事当思为人做官之道,以仁爱之心待人”,而于成龙也身体力行贯穿了整部片子的终始。整部剧展现出来的儒家精神可圈可点,耐人寻味。 一、“半部论语治天下”——为政以德的仁政理念 《于成龙》画面出现最多的书籍莫过于《论语》,它几乎令剧中关键人物手不释卷。于成龙离家为官时,恩师邢济堂将毕生的论语心得《论语别叙》郑重馈赠,从此《论语别叙》也成为于成龙随身携带的案头书。同样,康熙皇帝自幼也是对《论语》情有独钟,学而时习之,长大后还念念不忘要一览于成龙恩师的著作《论语别叙》。 为政以德的仁政理念(配图来自网传剧照与视频截图) 《论语》的魅力在于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是儒家核心思想的承载物。自古以来,《论语》一直是指导国人为人处世的智慧书,北宋名相赵普甚至对它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至高赞誉。在治国理政方面,《论语》主张为政应将自身修养与社会管理结合起来,“修己安人”推行仁政。 《于成龙》中频繁出现《论语》的镜头有何深意?剧中铭刻在永宁书院门口并多次被念诵的《论语》名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或许就是最经典的注脚。 二、许身天下的“官迷”——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 热衷功名的于成龙终于在朝廷选缺任官中挚签抽到广西罗城知县的职位。明知前往瘴疠横行、社会混乱的偏远之地凶多吉少,他仍力排众议义无反顾踏上行程,开启了长达23年的从政生涯。从罗城知县到最后的两江总督,于成龙可谓历经宦海激流险滩,始终“虽九死而未悔”。被亲友称为“官迷”的他为何如此执着?他在临行前与好兄弟畅饮时的一番话道出了心声:“中国自古文人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不为升官发财,而是儒家修齐治平的生命理想使然。“读书许身天下,大道一心向往”,剧中片尾曲就唱出了儒家读书人这种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向道豪情。 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配图来自网传剧照与视频截图) 孔子说过“人道政为大”,强调了政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举足轻重地位。向往“学而优则仕”的儒家读书人归根到底是为了在公共事务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为人民服务。于成龙正是抱着这样兼济天下的情怀,在看到新王朝的希望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从政的道路。 三,“不以温饱为志”——天下为公的清廉操守 于成龙走上仕途时即立下了“不以温饱为志”的“初心”,正人正己,始终如一。正如电视剧里康熙皇帝召见于成龙时感叹的:“于青菜”这个雅号“一直从广西罗城叫到了直隶,从一个七品县令叫到了二品巡抚!”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愧“天下廉吏第一”的美誉。 天下为公的清廉操守(配图来自网传剧照与视频截图) 儒家思想里,“廉”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廉”被视为维系社会发展的基础。“非淡泊无以明志”,在追求内圣外王的儒家看来,只有提倡清廉,清心寡欲甘于淡泊,才能抑制不良私欲做到天下为公,更好地服务社会。放大到国家层面,只有反腐倡廉,才能风清气正,节用爱民,让政权全心全意造福于民,长治久安。 四、为民请命“于青天”——以民为本的百姓情怀 于成龙不忍草菅人命重审“通海案”、违逆上司宽免徭役、私开皇家粮仓赈济灾民……这种“为民请命”的气概是于成龙一生的本色,也是他一路不怕艰险、不畏权贵的直接动力。他把百姓疾苦放在心底,把民生民意作为施政决策的重要考量,以始为终兢兢业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 以民为本的百姓情怀(配图来自网传剧照与视频截图) 儒家有着深厚的百姓情怀,把为老百姓谋福祉作为自己的责任所在,同时也重视民众安居乐业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意义,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有鉴于此,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重视人民、体恤人民,当爱民如子的“父母官”,体国恤民的于成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配图来自网传剧照与视频截图) 五、剿抚并举平匪寇——德主刑辅的治理观念 《于成龙》中生动刻画了于成龙“平匪”的重头戏:从罗城镇压恶霸到黄州平定“东山之乱”,他可谓疾恶如仇,雷厉风行。在展现重拳铁腕的同时,他也凸显了怀柔的一面。在罗城,于成龙凭着耐心和友善最终赢得了“造反”的苗寨首领的拥护,更是感化收服了曾误入歧途的雷翠亭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在黄州,他用心良苦引导“蕲黄四十八寨”匪首刘君孚归顺朝廷、为国效忠,最后还赦免了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的山民……于成龙剿抚并举刚柔并济,彰显的是“人性本善”的光辉与“教化劝善”的力量,践行的正是中国传统“德主刑辅”的治理观念。 德主刑辅的治理观念(配图来自网传剧照与视频截图) 孔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认为刑法只能从表面约束人,只有道德和礼乐才能唤醒百姓内心德性的觉醒,让他们自觉地归顺和向善。作为社会管理者,在推进法治的同时更应倡扬道德,“以文化人”唤起社会正能量。古代社会崇文重教也是基于这种认识,剧中于成龙治理罗城后期主持石家兄妹捐资开办“春晓学堂”就是这一文教传统的体现。 六、树高千尺不忘根---造福桑梓的乡贤深情 于成龙对家乡是饱含深情的,不忘根本,造福桑梓,这尤其体现在他显达之后。从吏部掣签获得官职后,他回到家乡村口特地一改往常,下车进入。因为他心里怀揣着一份“做官千里家为大”的敬意。而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他晚年功成名就回乡探亲时,拿出对他来说可能是数目不小的积蓄挨家挨户谦卑地分发,感谢当年父老乡亲的关照,还嘱咐孙子以后要帮他“还债”继续报答乡亲……树高千尺不忘根,这是于成龙心底深藏着的温情。 造福桑梓的乡贤深情(配图来自网传剧照与视频截图) 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是儒家最基本的生命底色,故土亲情、父老乡亲是传统中国人心底最朴实而又浓烈的牵挂。因为这些,我们有了向远方出发的理由,又有了永远不忘叶落归根的执念,更有着造福桑梓的回哺深情。以能给家乡做贡献为荣,而又能令家乡为有斯人而引以为豪的人,是谓“乡贤”。 七、对“天理良心”的担当——家国天下的生命信仰 于成龙还有一句座右铭是“誓不昧天理良心”,坚守“天理良心”的他,用行动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在点点滴滴中凝聚了儒生“家国天下”的生命信仰。 家国天下的生命信仰(配图来自网传剧照与视频截图) “家国天下”是传统读书人的情怀所寄,它奠定了读书人的精神格局。正是因为对天地、国家、生民与亲人的感念和担当,才有了顶天立地、生生不息的生命支柱。“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这一份情怀让人找到了奋斗的理由和目标,在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生命成长之路上为家国天下而不断前进。 “立德立功立言”(配图来自网传剧照与视频截图) 关于《于成龙》的儒家解读还有很多。这部片子在展现“一代廉吏”的儒者之风的同时,也向我们诠释了“好官究竟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千古课题。藉由这些,相信我们可以对儒家思想油然而生更多温情与敬意,对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悠然而思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