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应敏 野无遗贤,体现的是一个朝代的政治清明程度,即朝堂皆能士,民间无遗漏之贤人。所谓的“遗贤”,正如《楚辞·离骚》中说到:“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分别是众人所熟知的傅说,姜太公,以及善于讴歌的宁戚,这些“在野之贤”,后来都被明主发掘,于是用心辅佐其君,图霸天下,自身也得以功成名就的典故。及至后世,随着封建制度的完善,以及人才选拔制度的逐步确定,“遗贤”进入朝堂的情况却愈来愈少。 汉代之时,人才选拔主要是凭藉察举制度,选拔孝悌进行考察培养,进入朝堂。魏晋之时,门阀林立,家族的权势过大,乃至威胁皇权的统治,人才的提拔及晋升大都是依靠家族的势力,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即是如此。直到隋唐,开科举取士,人才的选拔制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善。其后的宋明两朝则进一步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野无遗贤”(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关野无遗贤,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唐玄宗时的一个典故。天宝六载(747年),朝堂上的唐玄宗正在发怒,原因是这一年的进士考试竟然无一人及第。早先,皇帝就发了一道诏书布告天下,“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天下凡能通一经者皆可来京师参加考试,以取进士科第。这里的“艺”实际上就是指儒家的“五经”,是谓“明经取士”。然而此时执掌朝中大权的乃是一代奸相李林甫,史称“口有蜜,腹有剑”之辈,他唯恐朝外之贤士在对策中斥责他的政绩败坏,揭举他的奸恶行径。于是说道:“被推举上来的人大多卑贱愚蠢,恐怕会有伤大雅的言语玷污圣上的耳目。”便命令各郡县的长官精细挑选,加以试练,只有成绩卓绝超然之人,才可把姓名报至尚书省。再委托尚书省进行复试,御史中丞则负责监察考试,并且只取那些名实相副的上奏。接着又对来应试的人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最后竟然无一人及第。正是这样的窘迫境况,导致了唐玄宗勃然大怒,心底里怒道:“我大唐难道就没有一位贤才了吗?”而李林甫此时早已准备好了一套说辞,上前表示庆贺,玄宗不解。李林甫便说道:“圣上,此事恰恰说明朝中已是人才济济,天下的人才也已经尽列朝位,而朝堂之外也已经没有遗漏的人才可以吸纳了。” 唐玄宗时“野无遗贤”的典故(资料图 图源网络) 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这一科参加京试的就有杜甫、元结等一批饱学之士,而正是由于奸臣之举,使得他们受到冷遇,入仕之门遂被堵塞。由此亦可知,李林甫所谓的“野无遗贤”实在只是一种妒贤害能的卑劣行为。并且,可以看到的是唐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已开前代之先,但是仍旧存在许多的阻碍,给当时的积极应考的士子们带来多重打击。 李林甫所谓的“野无遗贤”只是妒贤害能的卑劣行为(资料图 图源网络) 野无遗贤一词来源甚早,《尚书·大禹谟》中就有记载:“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谓政治清明,人尽其才,民间没有遗漏不用的贤人,这样万国之民就能安宁生活了。实际上“野无遗贤”在史书中出现的例子也不少,《北史》《陈书》《隋书》中也都有类似的话语。均是为了表示朝政多贤才良臣,政治清明而天下尽得其用。 “野无遗贤”谓政治清明,人尽其才(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谓“野无遗贤”,虽是象征天下无遗才,政治清明,治事太平,万邦海晏河清。但它却只能是主观上的希冀,而不可能成为实际的情况。毕竟人才的发掘并非朝夕之间的事,也并非有某一种固化的规定进行裁夺,更有一些“贤”如许由、巢父之人,终生不愿入于庙堂,这些则不是时下君主所能掌控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