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央纪委网站 很多人是在历史课本中知道曾国藩的,但真正了解这个人,是从读《曾国藩家书》开始的。 曾国藩(资料图 图源网络) 200多年来,曾氏后裔有成就的多达20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语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然而,曾氏家族绵延十代,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曾氏家训家规力量之强大,带给了当今社会无穷启示。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资料图 图源网络) 谈起曾氏家训家规,要从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说起。曾星冈年轻时爱好声色犬马,性情懒惰,后“立起自责”,悔过自新,“终身未明而起”,开山垦荒,凿石决壤,连通成片十数畛,成为立家基业。并且,他还总结出“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诀,成为曾氏家族的传家宝。 曾星冈的治家“八诀”,是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扫”就是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扫地,为居家之事。“早”是清早起床,“考”是祭祖孝顺,“宝”是亲邻睦友。曾国藩要求兄弟子侄遵循“八诀”家规,就像吃饭一样每日必做必行,并强调“我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三不信”,就是不信药医、不信地仙、不信僧巫。“药医”指没有医术的游医,“地仙”“僧巫”指巫婆、道士、风水先生等,指不能为迷信幻术所骗。曾氏家规的“八字三不信”,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刻苦学习、自食其力、尊长敬老、诚信待人、远离邪恶。 曾国藩受祖父影响很深,比如“未明而起”。他带领湘军时,曾定下死规矩: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他本人也跟湘军士兵一样,每天天未亮时,与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一边商议军务。 曾国藩一生,始终对自己严格自律,亦对家人要求甚高。他悟出了家族兴衰的秘密:“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他在祖父“治家八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更加深厚的“八本三致祥”家训思想体系,用最通俗的语言,阐释了治学治家治国的精髓。 曾国藩故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过,曾国藩更多的治家思想之精华体现在他写的千余封家书中。这些家书,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到经邦纬国、行军打仗、治学修身,小到居家日常、人际琐事、养生之道,事无巨细,无不涉及。 曾国藩始终对家族的繁荣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家书中要求子弟“勤俭自持,习劳习苦”,指出“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一再要求不能有骄奢之气,做了官更不能追求金钱、贪图发财。1849年在《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的信中,他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曾国藩很注重把这种清廉自律传导给子孙。1864年,他已经受封侯爵,他16岁的儿子曾纪鸿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的科举考试,递条子打招呼开后门的现象较多。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写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这次乡试,曾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均未取得好的结果。然而,曾纪鸿始终未借父亲之名拉过关系,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 曾国藩家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今天,《曾国藩家书》为什么红火?看似絮叨,却是苦口婆心,真知灼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曾国藩始终秉承的儒家信条。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治国平天下”,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而在他身后许多年,他还在精神与文化层面影响着他的家族、影响着世人。 《中国家规》书影 节选自|《中国家规》,中国方正出版社授权发布,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