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德付(腾讯儒学专栏作者,青年学者,本文摘自作者所著《常礼述要》) 容礼篇·视容 1、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上》 眸子,制眼睛。瞭,明亮;眊(mào),浑浊不明。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心中所思,都会通过眼睛传达出来。眼睛是掩盖不了其内心的真实想法的。如果心正,则眼睛清澈明亮;如果心不正,则眼睛浑浊昏暗。 心不正,眼神就浑浊昏暗。(资料图 图源网络) 2、视思明。《论语·季氏》 目睹为视,见微为明。我们观察事物时,当思见微。这就需要我们用心专注。否则,心不在焉,必然视而不见。 3、非礼勿视。《论语·颜渊》 勿,不要。不合礼的事情,不要看。礼仪规范的背后是道理,合礼的事情就是合乎道理的。遇到他人不合礼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迅速离开,不宜旁观或围观。 4、不窥密。《礼记·少仪》 窥(kuī),偷看。密,指隐蔽之处,比如房间里、汽车里。凡有可能涉及窥探别人隐私的行为,我们都要杜绝。 5、目容端。《礼记·玉藻》 不睇视。《礼记·内则》 端,正。睇(dì),斜视。视线应该端正,不要斜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内心状态以及修养会通过眼睛展露无遗。端人正士,其目光一定是端正的,绝不会斜视。 6、毋淫视。《礼记·曲礼上》 毋,不;淫,流移。视线要坚定,不要四处流移不定。因为只有小偷的眼睛才是骨碌碌转动,四处流动不定。 7、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倾则奸。《礼记·曲礼下》 敖(ào),即傲,傲慢。倾,倾斜。奸,奸邪。视线高于面部,会显得内心极为傲慢;视线低于腰带,会显得内心充满忧愁;视线倾斜不正,会让人觉得心术不正。我们的视线应该端正,上面三种不合礼的情况应该避免。 8、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仪礼·士相见礼》 应对言语视面。《荀子·大略》 大人,此处指尊长。卒,最终。跟尊长说话时,首先要看着尊长的脸部,说完后把视线放低些,看着尊长心口处。尊长说话时,要注视尊长的脸,不要再变动视线。跟一般人说话(不论是听别人说话、回答别人的问话,还是主动对别人说话)都应该注视对方的脸部。 9、若父,则游目,毋上于面,毋下于带。《仪礼·士相见礼》 游目,左右转动眼睛,也就是向左右看。如果和父亲说话,视线可以左右游动,但是视线不要高于爸爸的脸部,不要低于爸爸的腰带。 10、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仪礼·士相见礼》 坐视膝,立视足。《荀子·大略》 如果不说话,不论是和尊长,还是和父亲在一起,对方站着,要看对方的脚,对方坐着,要看对方的膝盖。这样对方如果有所行为,我们作为晚辈的就可以及时上前扶持或协助。 11、立视前六尺而大之,六六三十六,三丈六尺。《荀子·大略》 我们站立时,视线不宜太过散漫,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近放在身前六尺(六尺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两步的距离。如精确计算,则古尺六尺约为1.38米),最远不要超过三丈六尺(相当于今所谓12步,约为8.28米)。坐的时候,视线也应该控制在身前一定范围内。由于坐时高度大概只相当于站立时的一半,我们安坐时视线的范围也应该控制在立视范围的一半为宜,也就是身前一步到六步的距离(约为0.69米至4.14米)。 12、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勿回。《礼记·曲礼上》 户,单扇门。扃(jiōng),门闩(shuān)。瞻,看。回,回转,转动。进门之前,要把视线放低。开门时要双手捧着门闩,轻轻推开门,此时不要向屋面扫视。这都是尊重别人隐私的表现。 13、偶视先俯。《荀子·修身》 偶视,谓两人目光相遇。两人目光相遇,应当先俯下视线。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内心惧怕对方,而是懂礼的表现。 14、天子顾还身,诸侯顾还肩,士顾还面。上博简《天子建州》 顾,向后看。还(xuán),旋转。天子向后看,要整个身体旋转过去。诸侯,则把肩膀旋转过去。士只要将脸转过去就可以了。可见,越尊贵的人,其动作越慎重。我们向后看应该采取哪种方式呢?在礼仪场合,当旋身。生活中,则可以旋面。 15、乘不欲顾,顾不过毂。《贾谊·容经》 乘,乘车。毂(gǔ),车轴。乘车时,不要向后看;不得已要向后看时,视线不宜超过车毂。我们今天乘车,坐在前排时,一般不要回过头看(也不要通过后视镜看)后排人的行为。否则,有偷窥他人隐私之嫌疑。当然,若是坐在后排的人与我们谈话,我们则可以向后看,但视线最好也不要超过自己的坐椅。 作者小传: 张德付(资料图 图源网络) 张德付,字子闵,号继周者。安徽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儒家经学,致力于中华礼乐的研习与复兴,对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学尤有独到之见。 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