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钩沉:邗城故址增修为楚广陵城 广陵城曾分子城与金城 楚广陵城到底长啥样?目前,考古发掘还在进行,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它的风采,但是史书上有着多处对楚广陵城的记载。 公元前473年,越灭吴,邗城一度属越。公元前333年,楚国大破越国,此地属楚,公元前319年,楚怀王筑广陵城时,更改城名为“广陵”。 《史记·六国表》中,有楚怀王熊槐十年(公元前319年)“城广陵”的记载;《水经注》中,有“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的注释说明,楚广陵城是就邗城故址增修而成,增筑部分当在邗城的西北。 对此,考古专家印志华介绍,楚怀王应是对城市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将邗城的故址改筑为“子城”和“金城”两座城。他说,楚邑广陵的子城和金城,在随后的文献中又称为“外城”和“内城”,或称“外城”和“小城”。直到南朝陈宣帝太建年间,文献中还称“楚子城”,或称为“南城”、“广陵金城”等名称。 《陈书》中记载,陈宣帝太建六年(574):“甲申,广陵金城降……癸丑,齐广陵南城主张显和、长史张僧那各率所部入附……丙子,左卫将军樊毅克广陵楚子城。”文献中提到的“南城”应该是指楚子城,相对南城而言,应该还有个北城,那个北城就应该是指楚金城。直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楚广陵城终隶属于秦九江郡。 考古发掘现场已被回填保护(张卓君 摄) 遗址猜想:探寻隋江都宫城有了新线索 水陆城门或与“芳林门”相关 在探秘扬州蜀冈古城址的木构及其他遗存(战国至南宋)时,考古人员发现了不早于汉代的城门东边壁、隋唐时期的城门东半或北出口东侧以及陆城门西侧的水窦的形制,表明汉代或已有用砖包砌城门边壁的做法,提示该隋唐时期水陆城门或与文献记载中的隋江都宫城北门“芳林门”相关;南宋时期的水关遗址的发现,补充了文献记载,增加了古代水城门的资料。各时期的水道资料是了解城市布局的重要线索,更是探寻邗城和大运河关系的关键点。 “隋扬州城由江都宫城和东城构成,是当时都城级的城市,一度具有行都的地位。”汪勃认为,从文献记载来看,隋江都至少有江都宫城和东城,而江都宫城的西北角可能就是现在蜀冈城址的西北角,宫城分布于蜀冈城址西部至东城以西,宫城以东即东城。 《隋书》和《北史》中均记载:“宇文化及弑逆之际,(燕王杨)倓觉变,欲入奏,恐露其事,因与梁公萧钜、千牛宇文皛等穿芳林门侧水窦而入。”此外,《资治通鉴》记载:“燕王倓觉有变,夜,穿芳林门侧水窦而入,至玄武门……”这些文献都说明,江都宫城正北门也称玄武门,玄武门附近有“芳林门”,芳林门侧有水窦。 站在蜀冈之上的扬州古城址上,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眼前呈现出,隋炀帝被杀那天晚上,隋炀帝的孙子杨倓得到情报后,就想穿过隋江都宫城北门“芳林门”旁边的水窦入城,希望能及时告诉隋炀帝,有人叛乱的消息,可惜宫城管理比较森严,杨倓被守卫宫城的士兵阻拦了下来,扬州历史文化研究者认为,出现这样的一幕,也说明了叛乱那天晚上,守卫宫城的士兵已经都被宇文化及等“搞定”了。(记者 陶敏、邵伟) 图片由唐城考古队提供(署名除外) 考古发掘现场 延伸阅读:从战国到南宋扬州城一直建在蜀冈上 蜀冈上扬州城遗址,其地势高出扬州城区约20米。考古人员通过对蜀冈上城址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发现城址呈不规则的四边形,面积约为2.828平方千米。 在蜀冈之上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埋藏着扬州城千年历史变迁的珍贵实物资料,而且保存得比较好,国内诸多考古专家对这一范围内的考古成果充满期待,因为,根据史料记载结合此前的考古资料推测,楚广陵城、隋江都宫、唐子城、宋堡城……均在这一区域。 文物专家顾风称,蜀冈之下最初为长江,也就是说,蜀冈当时是长江的北岸,在历史长河中,长江总体发展趋势是向南摆动,慢慢的,江水向南退去,人们也逐水而居,逐渐从蜀冈上搬到了蜀冈下生活,形成了今天的扬州城市格局。 谈及扬州城的历史沿革,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束家平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后来,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十年筑广陵城,汉代吴王刘濞建都广陵,隋朝沿用蜀冈上故城筑江都宫城,唐代在扬州建有子城、罗城,宋代则增筑为大城、夹城、堡城,元代沿用宋城,明代先后缩为旧城、新城,清代沿用明城,20世纪50年代拆除城墙并在城墙的位置修建了环城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