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全国多地阴雨连绵,盛夏即将结束,雨季却还迟迟不走,城市排水也因此成为了热议话题。如果你也对阴雨天颇有感触,或是想抓住暑假的尾巴出去游玩,这里给大家支个招——不如逛逛古代遗址公园。古人高超的排水妙招,让景区内毫无积水压力,还能享受到雨景观幽的妙处! 口说无凭,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古人的排水智慧吧! 巧用结构与材料——屋顶排水 中国古建筑防水有“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多道设防,刚柔并济”的理念,说到“排水”,古人首先是从屋顶下功夫。 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惯性冲出檐外。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多用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的坡度超过60°,而靠近房檐的坡度小于30°,利用惯性使快速流下的雨水冲出屋檐外。 各种屋顶式样中最有利于排水的,叫做悬山顶。所谓“悬山”,就是屋顶房檐伸出“山墙”外,显然更容易将雨水排出。悬山顶在屋顶的式样中,等级不高,因此多用于百姓的建筑,皇室建筑用的不多,不过也并非没有,如圆明园中有几处,供皇帝读书作画的碧桐书院就是一例。 圆明园碧桐书院复原图。圆明园中像碧桐书院这样的悬山顶建筑还有一些,悬山顶是种便于排水的屋顶样式。 除了结构以外,屋顶的建筑材料也考虑了防雨的需要,这就是瓦的应用。不过早期的瓦吸水性很强,很容易造成渗漏;后来瓦的品质得到提升,吸水率降至3%,与瓷器相当。“改进版”的瓦,辅以金属、琉璃和锡等材料,使中国传统的屋顶成为“防雨能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