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揭秘古代帝王诗词四大亮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光明网 陆钦 参加讨论

    古老的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结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据我的粗略统计,大概共有100多万首左右。其中帝王诗词43000多首。
    纵观两千年间有诗词存世的99位皇帝的作品,称得上大家的有8位: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
    诗如其人。皇帝的不同人生,造就了不同的诗词特点。他们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悲欢离合,都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他们的诗文当中。
    那么,帝王诗词有哪些亮点呢?
    
    唐太宗(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帝王诗词转换了不同的视听角度。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平民百姓在下的耳闻目睹。而皇帝在上则写出:“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这是对奢侈宫廷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语言鲜活,比喻巧妙。清朝嘉庆帝对朝廷内部的腐败,耳闻目睹,有发自内心的愤慨,于是才有上述有振聋发聩的诗句。中国古代有三百多位皇帝,能写诗的有一百多,但没有哪位皇帝能写出如此深刻尖锐的诗句。
    “纵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这是李世民长期思索的结论。如果把二十五史的几百位皇帝分类排队,昏主一个队,明君一个队,前者肯定是长而又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的名句,震撼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灵。“如今在外多萧索,迤逦近胡沙。家邦万里,伶仃父子,向晓霜花。”这是宋钦宗赵桓的绝命词。没有亲身的生死离别体验,没有和父亲宋徽宗赵佶成为阶下囚的切身感受,绝不会有如此的痛苦哀鸣。
    二、帝王诗词构造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这是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的宏大气魄。这样的诗句,恐怕以浪漫主义著称的诗人也很难写得出来。“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这是明代皇帝朱厚熜的诗句,描写大军出发前的壮观场景,意境高远,文笔老辣。
    三、帝王诗词概述了某些治国兴亡的哲理。李世民、宋太宗、乾隆等都有这方面的佳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这是李世民的警句。板荡,指社会混乱、政局动荡。这两句诗家喻户晓。魏征心直口快,敢于进谏。起初李世民听不进去,想杀掉他,后来经人劝说醒悟了: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他把魏征当作挚友。明白了“三镜”的道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殿高丝吹满,日落绮罗解。莫论朝漏促,倾卮待夕筵。”这是陈后主陈叔宝的难以名状的痛苦呼唤。当年,隋朝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包围了陈的京城(今南京),但皇帝陈叔宝还在莺歌燕舞,贪图享乐,结果他带着宫人急忙躲在井里避难,隋军发现,呼喊他,不答应,砸下石头,发出惨叫声,用绳子把他们引上来,何其狼狈。
    “自乱臻治峻岭车,忽治蹈乱顺水舟。”这是乾隆皇帝著名的哲理诗句,可以说是他数十年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高度形象概括,值得人们深思。
    四、帝王诗词涌现了诸多含义深邃的名言佳句。
    “悦目无过山水,赏心只有读书。”这是乾隆的名言。“九州诚使仓箱满,万姓自然长幼和。”(乾隆语)这就是说,如果把国家治理得好,丰衣足食,人们不为人生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担忧,自然会出现老幼和谐的生活。乾隆的许多哲理诗,强调事物的变化。“物损于彼盈于此,一消一息无停理。”讲客观事物的相互依存、互相弥补、互相增损。“变”是永无止境的。有许多人不厌其烦地说:“乾隆写那么多诗,一句也没有流传下来。没什么影响。”这些话语,纯属无稽之谈。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天津的盘山,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和杭州著名景点,泰山、五台山,许许多多的“景点介绍”里,都有乾隆诗句在那里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清朝在瓮山一带建清漪园,取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的典故,命名昆明湖。乾隆这两句诗成了描写颐和园的传世佳句。
    康熙诗也有佳句。《石景山东望》:“地镇崚嶒标异秀,凤城遥在白云中。”前一句描写石景山风景优美,后一句描绘远处的北京城在白云中时隐时现,多么美丽和富有诗意呀!帝王诗词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相当广泛的。许多中国文学史都要开辟章节论述曹操、曹丕、李煜等诗人的杰出贡献。教科书,大、中、小学课本都有帝王诗词的出现。
    帝王诗词的名言佳句,对后世的文人墨客影响很大。他们在写诗的过程中,有的化用其意,有的直接引用,有的稍作修饰,后人读起来有相似乃尔的感觉。我们从唐代诗人李白、王维、李贺、张九龄、杜审言、孟浩然、皎然、卢同、张若虚及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中会体会到这一点。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属于千古以来的传世佳作。不过,这篇名作有来头。说得文雅一点儿,它是脱胎换骨的灵秀;说得难听一点儿,它是因袭别人的产品。何以见得?《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从元朝的马致远往前翻越六百多年,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有一首《野望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不难看出,杨、马之诗有多处相似之点:杨广诗有寒鸦、流水、斜阳,马致远曲有昏鸦、流水、夕阳;杨广诗烘托出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的凄凉境界,而马致远曲描写的小桥流水人家何尝不是孤独景色;杨广诗勾画的是“斜阳欲落”,而马致远曲描绘的是“夕阳西下”,都是晚景。总之,从诗的意境上观察,二者何其相似乃尔。
    (作者:陆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