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曾国藩:读书要附骥名师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湖南日报 刘喆人 参加讨论

    文/刘喆人
    
    附骥名师 绝不附庸权贵(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曾国藩读书之所以能有很大收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名师的指点,正所谓“附骥名师,绝不附庸权贵”。
    名师对曾国藩读书影响至深。道光二十年,湖南长沙人唐鉴内召为太常寺卿,唐鉴字镜海,一代理学大师,不仅在京师士林声望颇高,而且深得道光帝的信任。曾国藩以老乡的名义慕名拜谒这位前辈乡贤,获得唐鉴的倾力指点。后来他给另一个同乡前辈贺长龄的信中这样写道:“国藩本以无本之学寻声逐响,自从镜海先生游,稍乃粗识指规。”意思是从唐鉴这里获得了读书之门径,他当天在日记中也写道:“听之昭然,若发蒙也”。
    
    听之昭然 若发蒙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曾国藩家书
    那么,唐鉴指点了曾国藩什么样的读书门径?
    第一,指出了读书之宗:“束检身心,读书明理,当以《朱子全书》为宗”。唐鉴要求曾国藩熟读此书,以此为课程,“身体力行,不宜视为浏览之书。”
    第二,指出了读书之法:“治经宜专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若遽求尽精,则万不能通一经”。“经济不外看史,古人已然之迹,法戒昭然,历代典章制度不外乎此。”读经的目的是修身,读史的目的是经邦济世。
    第三,是静字工夫。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此后他把“静”字列入了修身日课十二条之中。
    
    读经的目的是修身 读史的目的是经邦济世(资料图 图源网络)
    唐鉴不仅对曾国藩如何修身如何治学有帮助,而且后来还在曾国藩事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曾国藩只是一个书生,没有任何军事经验,皇帝为什么想到要他去带兵打仗?那就是唐鉴向皇帝推荐的。在晚清许多高官打了败仗,要么选择自杀了,要么会被朝廷严厉处罚。而曾国藩早年打仗是“屡战屡败”,他也有三次自杀的记录,为什么皇帝没有惩罚他?那也是因为唐鉴。唐鉴在向皇帝推荐时,就事先给皇帝打了一支预防针,他说,曾国藩这个人是一介书生,刚开始办事不会那么顺利,会经过很多挫折和磨难,但皇帝您要相信他,要给他以时间,就是要相信他最终一定能取得成功。
    另一个名师是倭仁,由唐鉴推荐,道光二十二年冬,曾国藩向倭仁请教读书修身之法。倭仁字艮峰,是唐鉴很欣赏的理学家,任文渊阁大学士,笃守程朱,导向正学,他的日记当时在士大夫当中广为传抄。那么倭仁又指点了他什么呢?
    
    曾国藩书法:以严律己 以勤治事 以公处人(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一,指出“研几工夫最要紧”。所谓研几工夫,说白了就是要注意思想上刚刚流露出来的苗头,洞悉小到心头善恶之念,患得患失之心,大到国家治乱之微,都是研几。
    第二,写日课。所谓日课,包括写日记、读书札记之类。曾国藩坚持了三十三年,还将日课送给倭仁、吴廷栋等师友批阅,倭仁毫不客气地教曾国藩“扫除一切,须另换一个人”,曾国藩“读之悚然汗下”,以此为“药石之言”。师友的眉批就像一种监督机制,对曾国藩长期坚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诚意工夫。曾国藩在道光22年(1842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诸弟的家书中介绍了向倭仁的诚意工夫:“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尽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卖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
    倭仁后来因“学业优长”,为两宫太后所器重,聘为同治的帝师。这对曾国藩后来的事业也有很大的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