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筷子就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纣之前(资料图 图源网络) “象箸玉杯”,其意为象牙筷子、玉制酒杯,比喻极为豪奢的生活形态。“亡君之驭海内也,倾宫琼榻,象箸玉杯,截胫剖心,脯贤刳孕,故其亡也忽焉”(晋·苻洪《谏杀朱轨》)。而另一个成语“箸长碗短”,则比喻家境贫寒,食用短缺。“灿若自王氏亡后,日食用度,箸长碗短,十分的不像意”(《初刻拍案称奇》卷十六)。 中国人用筷子就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纣之前,距今有三千多年了,“昔者纣为象箸”(《韩非子·喻老》),便是一个例证。 不过,在一些重要的典籍中,都把“筷”写作“箸”,即使在《康熙字典》中也是如此。“箸,饭敧也”(《说文解字》),那么,“敧”的意思呢?“持去也”(同上书),指持箸取物。“箸”又写作“櫡”,说明最早的筷子取材于竹、木。筷子还有别的称谓,如:筴、提、挟、筲。但在当时,正规的写法多为“箸”,李白在《行路难》中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杜甫的《丽人行》中亦有“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的句子。 “筷”字,其实在民间早已流传。究其原因,“箸”的读音近于“住”、“滞”、“堵”,为一些行当的人所忌讳,船家更是视为大忌,于是反其道而改称“快”,加竹头,便成了“筷”,在明人笔记《推篷寤语》中有所记载。这很符合中国人凡事讨个吉利的心理需求,便普及开来。 《三国演义》中,当刘备还羽翼未丰,但心怀大志,曹操设宴试探他,说到“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时,刘备惊得手上的筷子都掉了。幸而此时风雨交加且夹杂雷声,刘备便以此掩饰过去。 筷子的材质,除竹、木之外,还有金、银、铜、铁、玉、象牙、犀牛角等等。《开元天宝遗事》中,记叙了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中,将手中的金筷赏赐给丞相宋憬,他“莫知其由,不敢称谢”,唐玄宗解释说:并非是赐金给你,是以此来表彰你的正直。在《红楼梦》的各种宴会上,出现过一些精美的筷子,如“象箸”、“乌木三镶银箸”、“四楞象牙镶金筷子”等等。筷子在今天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品类,“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馆主蓝翔,收藏各种各样的筷子近千种,分为竹木、金属、牙骨、玉石、密塑五个大类,时间跨度自明代到当代,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