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墨子的用人三法:识 察 磨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国馆丨ID:guoguan5000 国馆 参加讨论

    文/国馆
    墨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也是诸子百家中难得的以推行实干兴邦为己任的思想家。
    墨子所提倡的用人三法,更是值得当代每一位管理者学习深思。
    
    识人之才,用之有道
    识人之才,用之有道
    韩愈在《马说》中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意在于告诉世人,好的伯乐对于实现人才价值的重要性,而对于墨子来说,用人之法的首要就时在于学会识人之才。
    鲁阳文君曾与墨子讨论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之为忠臣。鲁阳文君认为那些惟命是从、畏惧君主之人是忠臣。但墨子却不以为然,他说:“这类唯诺之人作为大臣家中听令的小官可以胜任,但是却不能胜任朝中重臣。因为于君王而言,敢于直谏的人才可称之为才。”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也有各自的优劣之处,而真正明智的管理者最重要一点就是应懂得像墨子所言的,学会识人之才,因为只有做到真正做到人岗匹配,才能实现人尽所用,用之有道。
    
    察人之心,明人之志
    察人之心,明人之志
    了解所用之人的才能固然重要,然而人各有志,如何让人才的志向与所在组织的价值观相吻合,所以在墨子看来,管理者在识人之才后的下一步则应是察人之心。
    《墨子·鲁问》里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向前俯过身去,就象大臣给国君行礼一样,是干嘛呢?是向鱼鞠躬敬礼吗?一个正在捕鼠的人,他捉来些虫子引鼠出洞,是因为他喜爱老鼠吗?
    显然都不是。他们对鱼和鼠表现出来的友好姿态,都是一种假象,他们内心的想法与所表现出来的并不一致。因此,墨子认为,“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也就是不能单凭好学和好施的表面现象进行判断,而要结合每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与目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决断谁更适合胜任职责。
    由是观之,无论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学会察人之心是一个重大课题。
    
    磨人之志,委以重任
    磨人之志,委以重任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砺人志,是成就优秀人才的必然条件。
    墨子对弟子们意志的磨砺,并非客观环境不够好,而不得不为之;并非弟子们表现不够好,而必须批评之。在许多时候,墨子是有足够的能力为弟子们创造出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但是墨子却严待弟子,弟子们的表现也不辱墨者声名。他这样做,是为了使他们得到更艰苦的意志磨练,培养强人品德、超人意志。
    墨家集团里有异常苛刻的自律要求,对人的艰苦磨砺,练就了他们极强的战斗力和意志力,现在虽已不知其具体的条款,但庄子说他们自苦为极,到了天下人都感到过分的程度,就足见其非同一般的严格。
    墨子身后的几位墨家巨子禽滑厘、孟胜、腹黄享等,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杰出之士,这应被看做是墨子独特的成才观念和非凡的育才手段结出的硕果。
    
    依墨子看来,管理人才需要践行三个步骤
    依墨子看来,管理人才需要践行三个步骤:首先得懂得根据团队需要挖掘能力匹配的人才,而后则应该学会通过深入观察与分析去了解团队中每一位参与者的内在心理与动机,最后通过考察与磨练筛选出能够胜任重责的大才。
    不得不说,墨子虽生活在距今近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其缜密实用的识人之法却能一直沿用至今且长久不衰、愈见精辟。可见,古人之智着实甚矣!
    转自腾讯儒学合作媒体“国馆”微信公众号(ID:guoguan5000 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