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所描述的“逍遥游”是一种审美境界,因为只有在审美领域,思维创造才有最充分的自由。“游心”的理念又为艺术创造指示了一条前景无限美好的道路,具有与儒家文艺观迥异而又互为补充的特点:“游”之境无己、无功、无名,摆脱了社会功利和政治伦常的羁缚,为畅神适己、自然冲澹、萧散超逸的艺术拓出广阔的天地,其回声在中国艺术史上传响不绝,清越悠远、沁人心脾。不必歌功颂德,不需繁文缛节,消释了愤懑怨尤……有的是梦回神游,心物交融,天籁自鸣,闲适逍遥,恬淡静穆…… 庄子逍遥游(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 在《逍遥游》中能作“逍遥游”的不是鲲鹏,不是宋荣子、列御寇,也不是“犹有蓬之心”“拙于用大”的惠子,他们都是有待的,除了理念化的天人、神人、至人、真人、圣人之外,或许只有冥想中的庄子自己才能“逍遥”。《逍遥游》整篇描述的就是他心灵的一次游履! 这次“游心”中,出现了图南的鲲鹏,有冥灵、大椿长寿的传闻,有蜩和学鸠的议论,能听到上古许由拒绝尧让天下的对话,随着尧的视野和感受去领略了藐姑射山神界,还有层出的寓言故事——有宋人到越国做帽子买卖失败,有以不龟手之药的专利立功受封者…… “游”自然是轻松超逸的。《庄子》的笔触灵动纵恣而辛辣,有凭空虚构的大鹏图南、列子御风,有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的讥刺,而劝惠子摅大瓠为大樽浮于江湖近于调侃,狸狌的东西跳踉终入网罟则是冷嘲…… 哲人的“游心”很多方面与艺术思维是相通的。庄子哲学是批判的哲学,也是开放的哲学;是艺术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艺术;折射出难为凡庸理解的孤独和理想与现实矛盾的痛苦。庄子之“游”的核心是对自由和超越凡俗的追求,取向于精神和思维境域层次的提升和原创力的解放,在艺术领域有最适宜的发展空间。 二 “逍遥游”的内涵中有智者乐为的轻松自在。如果从善待生命、宽松解脱上去理解游戏人生的主张,艺术活动也就是一条释放智慧生命原创之真力、宣泄愤懑积郁、自我调节放松的渠道。就庄子之“游”而言,是哲学思考的表述,也是一种游戏和艺术创作,而且宣示了一种艺术创造的机制。 古代士人多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剧烈而难以释怀,命运多舛、饱受摧折的才智之士常常在《庄子》的启示下获得解脱。苏轼在《答黄鲁直书》中说:“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为友也。”完全是运用《庄子》的话语自我解嘲。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心灵显然得到庄学的抚慰和启迪,对社会人生有了新的理解。思想和艺术境界的提升,创造热情的高涨和投入的加大,迎来了创作高峰时期,否则怎会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的豪情,前后《赤壁赋》的旷达……其实古代的才艺之士得庄学之助从挫折、伤痛、苦闷、失望中走出的又何止苏子而已! 三 中国古代士人从事绘画,大多以畅神自娱为目的,模山范水之作尤其如此。出现很早的“畅神”说与“游心”即有所通同。南朝宋宗炳是早期山水名家,自谓“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画山水序》),老有“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之叹而“图之于室”(《明佛论》)。其“卧游”只能是心游。唐以后,山水画受士人重视的程度更远胜于人物画,从讲究“活态”而至追求“活心”,以“游于四海之外”的视野和精神境界探求万物的生机和灵趣。恽南田《画跋》同样祖述其旨:“凿鸿濛,破荒忽,游于无何有之乡,然后溪涧桃花遍于象外。”(《瓯香馆集》卷十一) 个体意识的觉醒使庄子贵独。书法追求精神境界和个性的展示与“游”中的贵独也不无联系。《大宗师》说圣人在体道中有“见独”的高境界。《在宥》说:“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山木》中市南宜僚说自己志在“独与道游”。《天地》说盛德之人“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天下》标榜的“独与天下精神往来”当是独到的“游心”。唐代书论大家张怀瓘的《书议》说:“玄妙之意,出于万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其“独闻”、“独见”之论显然源于《庄子》。古代书法艺术之所以玄妙乃在于“独”!无挂碍、无参照物,是超言绝相的心灵抒写,生命只有独特而无重复!书家以“游心”去体认和创造,以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去映照“道”的理念。 逍遥游(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四 总之,“游”能实现精神牢笼的彻底解脱,使主体获得无比敏锐灵动的原创力,思维想象在无挂碍的运作中能够自由地驰骋、跳跃、变幻、组接。庄子之“游”确实与艺术思维创造有相通之处。现实的事物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客观属性、都受环境制约,都是关系网络上的纽结,而它们的艺术表现不完全受这些限制,会按主体的需要有所取舍,可以想当然,甚至凭空虚构!唯独“游心”中才有这样的主动权和充分自由。 “游心”是个体心灵、神思的游履。庄子要超越凡俗,挣脱一切干系,其企求只能在想象和思维中才能实现,只有在艺术创造的天地里思想精神才能如此“逍遥”。因为艺术原本是有个性的主体在自由态度下的精神创造。(作者:涂光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