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女子弓道比赛 在远古的狩猎时代,弓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之一,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我国,直到商周时代,人们还用射箭来比试武艺,甚至决定首领的人选。古代的箭靶叫“侯”,实际上是一块悬挂着的布,上面画着熊虎之类的猛兽,射中者必是孔武有力之人,可以担当部族首领,这就是诸侯之“侯”的来历。当文明渐进,弓箭的作用逐步远离它的本初的时候,它又跨入了人类娱乐的领域,依然深受人们喜爱。儒家则对它进行了改造,糅进了德行、仪态、礼让等人文内容,使之成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称为“六艺”,射居其一。《论语》中,孔子曾多次谈到习射,并且喻德于射。又据《仪礼》记载,周代社会的每年春秋,各乡下属的州,都要会聚民众习射,并且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称为“乡射礼”。乡射的比射以二人为一组,称为“耦”。天子的射礼用六耦,诸侯用四耦,大夫、士用三耦,称为“正耦”。乡射礼用大夫的正耦,所以是三耦。司射从州学中挑选六名德才兼备的学子,配成三耦,然后进行所谓“三番射”:第一番射侧重于对射手的教练,第二番射侧重于比赛,但参加者除三耦外,还有主人、特邀的佳宾和众宾,根据射击的成绩,分出胜负。第三番射与二番射基本相同,但有音乐伴奏。乡射礼不仅是一种娱乐,还有敦化民俗的作用。一个好的射手,必然兼德行与道艺于一身。当时,连天子祭祀需要助手,都是通过射礼来选择的。为此,儒家将射礼载入经典,播传久远。岁月流逝,今天射礼已在中国绝迹,绝大多数人只在运动场上见过弓箭,而无缘一试身手,遑论古礼。1995年,我在汉城访问,无意中竟然见到了古代射礼的孓遗。 汉城城北区有一座依山而建的贞陵公园。贞陵是朝鲜时代一位王妃的陵墓,听说陵前有一座“丁”字形的享堂,与中国式的享堂不太一样,所以一直想去看看。恰好老友蔡铉国先生的府邸就在左近,就请他作了向导。不料享堂不大,很快就看完了,蔡先生建议登山远眺。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约半小时,面前出现了一条通向山顶的石级路,抬头一看,绿荫丛中有一座亭子,我们加快步伐,想到亭中小憩。走到亭前,见檐下悬有一匾,上书“白云亭”三字。亭子很大,四周有廊檐。厅的正面,四位身穿运动服的中年人站成一排,正在轮番射箭,其中两位是女性。当时有些纳闷,怎么在山上习射?回头一看,只见楹柱上挂着一块“大韩民国弓道协会白云亭分会”的木牌。再看正前方约百米开外,并排竖立着三个硕大的长方形箭靶,方知白云亭是此弓道分会的本部,亭前正好有一浅山坳,便辟作了靶场。 白云亭被隔成三间,中间是正厅,厅内陈列着该分会参加国内各项弓道大赛所获得的奖杯和锦旗,以及射友的合影。东侧的房间是库房兼工作室,一位师傅模样的人正在埋头修弓。一问,方知是一位射坛高手、白云亭射友会的教练,曾有过显赫的战绩。听说我是中国来的,他连忙说:“贵客!贵客!”他热情地为我介绍南韩群众性射箭活动的情况。南韩总共有四千万人口,而参加弓道协会的就有二十六万人之多,分会密布全国。每年春秋,各道、各县都有射箭比赛,极其普及,水准也很高。所以奥运会的射箭比赛,南韩总是金牌大户。 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弓的说明图,上面标着病场础档炔课唬并有简单介绍。这正是平时经常在礼书中看到而不易弄得很明白的地方。他见我很有兴趣,就取了同样的一张送给我,使我喜出望外。我向他请教:现在使用的弓是否与古代一样?他告诉我,现在使用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通用的弓,与古代的弓有一定差别。古代的弓种类很多,有木弓、角弓等。他随手取出一件形状略似Ω形的东西,说这就是角弓,古时有用象骨制作的,这一件是用牛骨做的,弦是用动物的筋做的,我这才注意到弓的一端栓着弦。这是一把弛弓,即没有上弦的弓,到使用时才上弦,目的是为了保护弓的弹力。所以,弓不能张而不弛,也不能弛而不张。拿着这把弓,我忽然想起,甲骨文中的“引”(有人释作“弘”)字正是它的象形。他热情地为我演示上弓弦。原来,上弦要把Ω形的弓体反方向弯过去,然后再将固定在一端的牛筋栓到另一端。角弓很硬,他用肩和肘顶着,同时迅速栓着弓弦。他告诉我,上弓弦光有力量不行,还需要技巧,否则强板的弓会翻过来打着人。我接过上好弦的弓,发现它比现今使用的弓要小,但处处涨满了力,不容易拉动,想起旧小说上“拉弓如满月”的话,方才体会到射手勇力的强劲。 历史上,乡射礼曾随同儒家经典传入朝鲜半岛,并很快成为士大夫阶层和乡间都流行的活动。1995年我访韩时,有南韩朋友告诉我,庆尚南道至今还有乡射礼,可惜我一直无缘见到。由于受现代体育运动的影响,今日南韩的射箭活动已发生很大变化,但依然有着浓厚的儒家色彩。正厅西侧是射手休息室,墙上贴着两张纸,上面分别写着: 弓道九戒训: 仁义德行 诚实谦逊 自重节操 礼仪严守 廉直果敢 习射无言 正心正己 不怨胜者 莫弯他弓 执弓八原则: 共察地形 后观风势 非丁非八 胸虚腹实 前推泰山 发如虎尾 发而不中 反求诸己 显然,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竞技运动,而是兼有儒家修德养性的要求。《弓道九戒训》完全是有关道德品行的炼语。儒家认为,射与德相为表里,《礼记·射义》说:“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内志正、外体直正是君子之风。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年少时,其母亲曾以射喻学而教子:“射须沈其气,气不沈,志不能正,体不能直。杜诗云‘顾视清高气深隐’,此射之秘诀。”为学与做事业,都不得粗心浮气,必须心气沉稳,志向高远,用心专一,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通过习射来培养的。射与德、与学关系如此,无怪乎孔子要以射教弟子,而当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围观者竟如堵墙。“不怨胜者”和《弓道九戒训》中“发而不中,反求诸己”,语出《礼记·射义》,原文作“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弓道九戒训》和《执弓八原则》是射手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否则便不成其为“弓道”。南韩人把射箭称为“弓道”,正是表明内中含有深刻的儒家哲理,如同茶道不仅仅是喝茶、花道不单单是插花、拳道绝不是打架一样。 出了门,我们再看射手们的练习,果然是“习射无言”,神情专注。箭靶的右前侧有一个玻璃小屋,正对着射手的一面,装饰成钟表的摸样,但没有时间刻度,只有一根很粗的红色指针,分外醒目。射手的腰间都有一个箭囊,里面插满了箭,箭尾的羽毛色彩纷呈。他们左手执弓,右手拈箭搭弦,然后用力开弓。离弦之箭,远远高出箭靶的顶端,似乎注定不能命中,但飞到中途便按抛物线的轨迹下滑,最后稳稳地落在了靶心。每当此时,那玻璃小屋的钟表面上的指针,便或快或慢地转动起来。玻璃小屋是报靶者的躲箭藏身之处,而红色指针则是报靶的信号。我国古代的乡射礼中,报靶者避箭是用的一块木版,称为“容”,意思是容身之处;又称为“乏”,意思是箭至此处,已是强弩之末,力已穷乏。韩人虽已把它改变成玻璃小房,而古意犹在。古人说:“天子礼失,求诸四裔。”于今又得一证。 临别,教练赠我一册“白云亭射友名簿”作为纪念,翻开一看,开首便是《弓道九戒训》和《执弓八原则》。我答应,它日再到汉城,一定再来白云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