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古代山水诗来提高审美素质 ![]()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写作技巧的组成,除了逻辑、文学、思想外,还有美学、人格和修辞手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审美素质的形成,因为有审美的眼光,才有审美的胸怀和审美的文字。个人觉得最好的教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中国地质意义上的大地河山,在经过诗歌的打磨和加工后,在保持自然特色的基础上,具备了高一层和深一层的美,这是人格美、修辞美。 例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自然意义上的大海和明月,成了天下人感情交集的一个载体,凸显了天下一体的人格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下”,在突出泰山的地理高度的同时,也把一个时代的高度突出了。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是可感的,诗句用精炼的方式将这种可感性表现出来,同时,山水诗里蕴含的美学元素、修辞元素也是可感的,学生从古代山水诗中,与中国山河之美零距离接触,其实也是和中华民族的人格美、文学美零距离接触,读大好河山,写大好文章。诗歌里的这些元素变成写作能力也是可感的,看得见的。 此外,古代山水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可接受度高。中国的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几千年来变化都很大,但有意思的是,晋宋以来的诗歌,语言模式变化却不大。 其次是它的画面感、音乐感。诗人为了画面的可感,在空间、色彩、声音方面都有精心的安排。 每一首好的山水诗,都是好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综合体。熟读这些诗歌,不只熟悉它们的字句,更要熟悉它们里面的线条、色彩、音乐以及各种元素的搭配,从而提升写作、绘画、音乐观赏方面的能力。 将古代山水诗转变为现代语文能力的过程并不是很长,它既不速成也不慢熟。前面说过,它的可接受度高,所以它的可模仿度和可变现度也很高。 读国学经典想要一时见效,在文本的选择上,讲究的是语句的对仗和流畅,语意的相对浅近。更重要的是,要和自己的脾气和当下水平相投合,而且最好有故事性。个人认为,在培养综合写作技巧方面,针对中学生而言,《聊斋志异》的效果比《古文观止》好,因为前者有故事性,能引起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掌握蒲松龄怎样写故事的技巧,其实也就是记叙文的技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