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图 诗本身具有音乐性,被称为诗歌,所谓诗情画意,本身即充盈着一种流动的音乐节律。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很多,杰出的代表作有三首,分别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清人方扶南称这三首诗“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对当时著名的箜篌演奏家李凭的高超艺术,作了形象十分清新、奇特的描写:“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一连串奇特的比喻,将箜篌音乐的清脆、和缓、圆润、冶丽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而众弦齐鸣,千军万马,玉碎山崩,时而一弦独奏,如凤凰鸣叫响遏行云。而“芙蓉泣露”和“香兰笑”的比喻,更使人们不仅耳闻而且目睹了乐声所表现的悲抑和欢快。这音乐竟使得长安城中的冷光消融,还上达天庭,连紫皇都为之感动。诗人又以梦境的手法,以为李凭是进入神山教神妪弹奏箜篌,乐声使老鱼跳波,瘦龙起舞,连月宫里的吴刚倚着桂树不肯入眠,玉兔都听得出了神,不去顾及露滴已浸湿全身。天上人间,扑朔迷离,亦真亦幻,神奇瑰丽,寄托着诗人的情思,形成独特非凡的艺术境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摹写乐声精细入微,别开生面:“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诗中不但把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景展现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而且把诗人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反衬出音乐的神奇,可谓独辟蹊径。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浔阳江头琵琶女所弹乐曲的精妙绝伦的描绘也同样脍炙人口:“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不仅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还由此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复杂心潮,为叙述琵琶女的不幸命运和身世作了音乐渲染,用诗句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乐妓形象,使无数读者为之洒下同情之泪。 尽管在诗中韩愈自谦说不懂音乐,所谓“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事实上,从上述三首诗中完全可以看出三位大诗人对音乐艺术的高度修养,堪称音乐家的知音,正因为他们的深度理解和出神入化的描摹,才使得那几位或知名或无名的音乐艺术家的卓越才华被人们千古传诵,一直流传至今。中国的音乐史应该记上诗人的这一笔贡献。 除了以上三首唐诗外,笔者以为摹写音乐出色的尚有王实甫《西厢记》中“听琴”一折中对张君瑞抚古琴的描写,那是元杂剧(元曲当然也属于诗),更富有音乐的韵味,请听:“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珮玎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当敲响帘栊,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绝妙的唱词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