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古代家教是有一整套组织制度的终身教育。据宋代司马光《家训》记载:唐代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每天像老师给学生布置功课和检查作业一样严肃认真,一直坚持二十余年。 宋代宰相赵鼎在《家训笔录》中明确规定:“子孙所为不肖,败坏家风,仰主家者集诸位子弟堂前训饬,俾其改过,甚者影堂前庭训,再犯再庭训。”即使到了元代,曾经创有十世同居佳话的郑氏家族,仍然保持着在每天早晨举行全家聚会和每月朔望进行祭祀聚会的习俗,在聚会中宣讲家训,并通过在祠堂设立奖罚牌对全体家庭人员的操守行为进行督查和奖惩。 延至明代,山西副使王演畴的家族仍然坚持在每月决朔望两会中,召集家众举办以宣讲《孝经》、《小学》和《大学》为主要内容的家训活动,其规格和气氛与现代学校教育模式毫无二致。到了清代,监察御史蒋伊的家族仍然坚持朔望两会的习俗,并在《蒋氏家训》中明文规定:子孙如果“有败类不率教者,父兄诫谕之。谕而不从,则公集家庙责之。责之而犹不改,甘为不肖,则告庙换之,终身不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形成和传承的过程在古代家教的运行机制中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