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俊峰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蜀汉丞相,他策划了“隆中对策”,让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又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刘禅,六出祁山,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刘备屈尊枉驾三顾茅庐,两人的君臣际遇更为后世推崇,加上《三国演义》的刻画,那个能呼风唤雨,死去后还能退兵司马懿的诸葛亮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他在多数人眼中无可挑剔,是高尚人格与聪明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资料图 图源网络) 然而历史永远是历史,小说永远是小说。用小说的标准去衡量现实历史的诸葛亮,便能发现真实的诸葛亮是不够完美的。我们仅仅以历史回顾者的身份重新拷问历史,就可以发现他的诸多决策可供商榷,而这种缺憾也许能让诸葛亮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加真实。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幼主刘禅,在平定南方后,开始他的北伐计划。他从汉中出发,取道祁山,震动了北方的魏国。在长期边境无战事后,突然举兵北向,战争时机把握的应当算准确。然而诸葛亮的北伐势力却屡次劳而无功,最后的结果是“六出祁山”,并无斩获,最终诸葛亮在北伐事业未竟之时病死。究竟问题出在何处?答案很简单:粮草等后备力量不足。当时魏蜀吴三足鼎立,蜀国势力最为弱小,理应采取守势。然而诸葛亮却因蜀汉立国根本在于与魏国对抗而选择北伐,屡次劳师动众,最终因粮食不足主动退兵,出征并没有取得成果。后来诸葛亮发明了运送粮草辎重的木牛、流马,并派遣部队屯田,可以算是部分解决了粮草这个问题,然而并没有多久诸葛亮就因病去世,其后任者姜维也继承了北伐事业“九伐中原”,原本贫弱的国力更因此一蹶不振。蜀国百姓不堪劳役,生活困苦,以至于吴国使臣到了蜀国后发现蜀国百姓“面有菜色”,严重营养不良,这样的北伐能坚持多久,答案可谓显而易见。 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制定北伐方略,选择出兵平定凉州,再东向攻击长安。这也是后来得到推行的战争策略。当时蜀汉将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他请求自领万人部队,取道狭隘的子午谷,突袭长安。魏延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无能,见蜀军部队,一定会不战自溃,其后诸葛亮再派遣部队与魏延于潼关、长安会合,则长安以西可不战而有。诸葛亮认为此策略过于风险,遂不予采纳。在军事史上,许多兵家认为魏延提出的意见,实为非常优秀的奇袭策略,然而诸葛亮为人过于谨慎,并不采纳,这可以说是颇为可惜。 诸葛亮五十四岁就去世在北伐途中,这个年纪不可谓大。蜀汉后期人才凋敝,没有可堪大事的人才,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体现出他在选拔人才、整理政务上的能力有所不足。“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诸葛亮显然明白为政需要劳逸结合,有所不为,但他却依然过于劳累,以至于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在一个侧面正说明他选拔人才、分配政务能力上的短板。 撰写《三国志》的陈寿如此评价他:“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他客观指出了诸葛亮屡次北伐无功而返的客观结果,并认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面对如此的批评,我们不得不掩卷深思。那个“不够完美”的诸葛亮,也许才是一个真正的他。 腾讯儒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