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施世纶不惜背负“偏执”之名,用常态化的“聪强果决”之铁腕,狠狠的医治了这个顽疾。 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郑氏的偏安梦,如一块悬着的豆腐,啪的一声,碎了。此后朝廷论功行赏,施琅第二子施世纶荫补监生,二十四年即实授知泰州。而那些进士出身的人,从九品见习期满后,才能得到一官半职,想爬到六品,还得混若干年,充分证明了一句话:人比人,气死人。此一现象,曾被吐槽为“不怕富二代飙车,就怕官二代飙官”。 旧时代的恩荫和任子制度,虽是流弊,但也有它的合理性。前者相当于“血酬”,打江山,坐江山,老爷子为国家流血流汗,儿孙乘个凉,拼个爹,也说得过去;后者相当于“站队”,苏洵说:“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这个“信”字亮了,统治者怎么可能重用自己不信任或反对自己的人及他们的子孙? 天下第一清官牌匾(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但施世纶与众不同。 生于功臣之家,他没得选择;皇帝下诏推恩,他不能拒绝。他唯一能选择的是,入仕之后好好干,一心为民办事,依法执法行政,做个“青天”。可喜的是,他做到了。 在泰州,他“廉惠勤民”,不三年,州大治。 有一次,淮河闹水灾,朝廷派员督修河堤,随行仆从乘机骚扰驿站,勒索民户,违法乱纪的事儿没少干。如果地方官是个拼爹的,肯定要掂量掂量,这些人的主子是不是老爷子的门生故吏,跟老爷子的私交怎样等,此谓重人脉、讲关系,“打狗需得看主人”的潜规则;但施世纶想也不想,带一帮子如狼似虎的衙役到处巡视打埋伏,发现一个抓捕一个,先把屁股打得稀巴烂再说退赃的事儿,搞得那几位朝廷高官个个灰头土脸。 还有一次更牛,湘鄂西少数民族搞暴动,当地驻军弹压不了,朝廷就派江淮的绿营兵星夜驰援,泰州是援军的必经之路。史书上常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其实那是宣传,跟新闻的原则一样,个例的才有价值,普遍的情况则是另一个样子,我不说,反正施世纶心中门儿清。 他想了个辙,将粮饷置于路边,发动衙役和无数壮丁,手持棍棒沿途站立,同时发布命令:凡军士有敢滋扰百姓者,只管用棍棒招呼。一路上趾高气扬惯了的绿营兵到了泰州,傻眼了,只见百姓们一个个瞪圆了眼睛虎视着他们,领头的同知倒还客气:路边的粮饷你们尽管拿,祝你们打胜仗早日凯旋。当兵的哪敢再去抢劫呀,“兵皆敛手去”,就是乖乖的、小心翼翼的离开了。 拼爹的一个隐性特征就是权大于法,希望同僚之间给面子,彼此徇私,皆大欢喜,你好我好大家好。按理说,施世纶的爹施琅也是朝廷大员,更是军队里的高级干部,爵位就不提了,行政职务是台湾总督,正一品。而绿营军一位普通的总兵官,都还是正二品呢,如此让人家牛哄哄的来,灰溜溜的走,将来他爹怎么见人?施世纶的不拼爹,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皇帝似乎颇了解他的秉性。话说施世纶在江宁干了一届知府,审决了不少疑难案件,“施青天”的名头传遍了大江南北。恰好湖南按察使空缺,以大学士伊桑阿为代表的显宦们纷纷推荐施世纶,但康熙不同意,理由是:“朕深知世纶廉,但遇事偏执,民与诸生讼,彼必袒民;诸生与缙绅讼,彼必袒诸生。处事惟求得中,岂可偏执?如世纶者,委以钱谷之事,则相宜耳。”这“偏执”评语中肯,施世纶尽琢磨不拼爹,根本不琢磨人事,能不偏执?拼爹现象,源远流长,显然是个顽疾。官二代依靠的是老爹的资源与影响力,所谓“拼搏不如拼爹”。为了维持这种资源与影响力,于是就有了“能力不如关系”,“多栽花少栽刺”等信条。施世纶不惜背负“偏执”之名,用常态化的“聪强果决”之铁腕,狠狠的医治了这个顽疾。 他不光自己不拼爹,也不允许儿子拼爹。 《清史稿》记载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说他在漕运总督任内去陕西赈灾,发现陕西的仓储账目不对,多“虚耗”,也就是亏空严重,准备上疏弹劾。当时的川陕总督叫鄂海,是个满清贵族,听闻此事,连忙放下架子深夜造访,在闲聊中有意无意的提到了施世纶的儿子施廷祥,说:“廷祥这孩子在会宁做知县,事儿可不少啊。”施世纶一听就明白了,这是想交换呀,我不弹劾你,你是不是就不找我儿子麻烦了?那你打错算盘了,他用不屑的口吻说:“吾自入官身且不顾,何有于子。”言下之意即是,我不拼爹,儿子也休想拼爹。施世纶的奏疏一上,康熙鼻子都气歪了,鄂海你不争气是吧,官儿别做了,回去养老。 拼爹不如拼自己,这是施世纶敢于不拼爹的答案。(文/赵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