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文学家苏轼与欧阳修有许多共同之处: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样因狷介耿直而屡遭贬谪,都是活了66岁。 熙宁二年(1069年),护父丧回川的苏轼返回京师时,北宋朝廷正经历着一场大变革。原来年仅36岁、在位4年的英宗突然驾鹤西去,继位的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因为变法触动了豪门贵族的利益,遭到守旧势力的顽强抵制。不幸的是,苏轼也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站在了反对者的行列中。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借古讽今,抨击变法。他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提出:“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要神宗一切率由旧章,停止变法。不久,苏轼在进士考试时,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为试题,弦外之音,明显是讥讽神宗专用王安石,必将一事无成。王安石甚为愠怒,指使御史谢景温罗织苏轼“罪状”上奏朝廷,说他护丧回川期间,于船上捎卖私盐,应予惩治。其实他只是随船带了少许香料,想以此弥补丧葬费之不足,虽然没有违犯律条,但是苏轼自知在朝廷无法立足,遂请求外任,神宗任命他为杭州通判,即杭州的副行政长官。熙宁四年七月,苏轼怅然离京,怏怏登程,时年35岁。 被逐出朝廷的苏轼愤懑不平,却又无可奈何。好在杭州的旖旎风光,很快便抚平了他心头的伤痕。“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苏轼啸傲烟霞,点缀翰墨,在他的笔下,既有“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的西湖夜景,也有“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的田园风情。因是副长官,政务不多,他只在来杭的次年奉命赴湖州修筑过堤堰,熙宁六年巡视过一次属县,余下的时间便是放浪曲糵,恣情山水了。熙宁七年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算是结束了贬谪生涯。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席不暇暖,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先后撷摘他诗文中的片言只语,曲解其意,如诗中有“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的句子,指为攻击变法派屡出新招,弄得蚩蚩小民无所适从;又指他“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讥讽变法弄得百姓无盐可食,弹劾他谤讪朝政,讽刺新法。神宗不察究竟,派人至湖州捉拿苏轼,下于狱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御史台称乌台)。这年年底苏轼被贬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安置黄州。司马光、张方平等30余人受到株连,他的妻子愤懑之余,焚毁了他的著作。 凄风苦雨,荆棘载途。团练副使是安置贬谪官员、没有职掌的闲散差使,既已贬官,俸入大减。苏轼不得不撙节费用,自每月初一日起取钱4500文,分作30份,悬于屋梁之上,日取一份,可谓至俭。尽管如此,仍有枵腹之虞。故人马正卿请得荒地数十亩,让他自种自食,苏轼叩石垦壤,累得筋疲力尽。“饥人忽梦饭甑溢,梦中一饱百忧失。”睡梦中吃了一顿饱饭,已使得他百忧俱失,欣喜欲狂了。困顿风尘,心情抑郁的遭遇,使苏轼生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的感慨。但他并不颓唐,仍用心钻研佛经,探索《易经》、《论语》。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等作品就写于此时。元丰七年苏轼改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次年十月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任守旧派的司马光为宰相,时局发生变化,苏轼才得以调回朝中任礼部郎中。 世事无常。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逝世,元祐集团分崩离析,苏轼因与程颐政见不合而演变为派系之争,人称“洛蜀党争”。更由于苏轼不赞成尽废新法,引起了朝臣的不满,纷纷攻讦他谤讪朝廷、结交朋党。苏轼百喙莫辩,只得再次请求外放。元祐四年他被免去翰林学士兼侍读之职,外任杭州知州,这离他通判杭州已近20年了。当时杭州大旱,饥疫并作,他情系苍生,关心民瘼,积极赈灾,减价粜米,派医治病,捐俸助人,并且疏浚西湖,修苏公堤,做了很多惠民之事,因而杭州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这一次苏轼在杭州只呆了两年,于元祐六年正月,又被召回到了京师。 也是苏轼运乖时蹇,命途多舛,刚回朝任翰林学士承旨,便有人无中生有地诬陷他元丰八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诗中“闻好语”三字是欣喜神宗之死。朝廷虽未治罪,但苏轼却成了惊弓之鸟,又一次请求外任,并于这年八月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后又改知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县)、英州(今广东英德)。两三年间频繁调动,不遑宁居,使他心力交瘁,但是厄运还远未结束。高太后死后,宋哲宗决心绍述神宗之政,曾经反对变法的苏轼自然在劫难逃,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属广东)安置。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绍圣四年(1097年),元祐党人遭受更严厉的打击,苏轼被安置于昌化军(今海南儋州)。这年他61岁,已到了桑榆晚景。当时儋州远在天涯,人烟稀少。苏轼起初租赁官舍安顿家小,被当地官员逐出后,只得买地建屋。儋州人可怜一代文豪如此落魄,纷纷鼎力相助,新居很快落成。苏轼与幼子苏过蛰居于此,著书自娱,并与当地父老交游,打算终老其身,不再播迁了。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贬谪三年的苏轼才得以内迁廉州(今广西合浦),后改舒州(今安徽安庆)团练副使,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弄得他羸弱多病,就在这年七月,这位“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文学家卒于常州,终年66岁。 “道大不容,才高为累。”苏轼一生屡遭打压,四海飘零,壮志难酬,赍恨长逝,其生平遭际,千百年来令人感慨万千,扼腕不已。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