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洸(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南宋有个“乾淳之治”,著名学者黄震的一句话即可概括:“正国家昌明之会,诸儒彬彬辈出。”南宋“地半于承平之时,而岁入倍之”的奇迹,就是宋孝宗创造的。 那么,帮助他创造奇迹的人是谁呢?想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即户部的官员们。我试举其中一个叫蔡洸的,来说说他们是如何为国理财的。 蔡洸,字子平,福建仙游县人,生卒年不详,北宋名臣蔡襄之后,父亲蔡伸,曾做过高宗朝左中大夫,蔡洸因此获得荫补,做了将仕郎(南宋文散官最低阶)。我们知道,宋代文官非科举不录,靠父荫得官的人,是很难得到实质性差遣的。好在蔡洸并非不学无术之辈,后参加科举,拿到了法科文凭,这才真正步入仕途,在大理寺做了一名审判员。没几年工夫,他就“迁寺丞,出知吉州”,成为高宗朝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了。 宋孝宗 孝宗即位后,蔡洸应诏进入刑部,不久即转徙度支,开始了他为国理财的生涯。由于当时隆兴北伐正在进行中,朝廷让他以户部郎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知镇江府,这是一个很牛且辛苦的差事,他的理财经验当实践并积累于此时。 在镇江,蔡洸做了两件实事,都跟理财有关。 创设镇江救生会,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的水上救助机构。 当然,它的职能仅限于帮助百姓抗旱和发放赈灾物品,与今天的水上救助之广泛职能是不能比的。时西溪驻军要通过水路移屯建康(今南京),但是适逢大旱灾年,长江水位本就不高,沿江百姓为灌溉之需,纷纷筑起拦水坝,既不让军船过,又妨碍了漕运,漕司衙门于是发公函给镇江府要求解决。蔡洸面对应诉父老的哭诉,断然拒绝了漕司的要求,理由很简单:“吾不忍获罪百姓也。”并以官船、官粮为基本,发动士兵帮助百姓灌溉,发放粮食帮助百姓度过灾年。镇江曾有民谣:“我潴我水,以灌以溉,俾我不夺,蔡公是赖。”就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对蔡洸的赞颂。 上书朝廷,统一镇江三县税赋。 关于这件事,《宋史》记载颇为详细:“镇江三邑税户客户输丁各异,请为一体,不得自为同异。所输丁绢,依和买之直,计尺折纳,人给一钞,官自买绢起发,公私皆便。”上嘉纳。怎么理解这个举措呢?得着眼于公正与公平上。税户客户不分彼此,是谓公正;统一丁绢之值,是谓公平。 两宋户籍管理,虽然相对的提升了客户(流寓户)的地位,但在执行过程中,客户的输丁(徭役)还是普遍重于主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欺负外地人。另外,“和买”并非公平交易,而是由政府定价,向百姓采购物资。由于各地和买定价各异,自行摊派转嫁,使得乡村下户不堪其苦,遂成南宋的一项重赋。蔡洸此举既保护了弱势群体,又打击了弄虚作假者,可谓善政。 有人要说了,这跟理财有毛关系呀。且容我慢慢道来。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大概意思就是,老百姓是锅,政府是碗,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让老百姓先富起来,政府还愁没钱花吗?还怕老百姓不顺从吗?这恐怕正是蔡洸为国理财的窍门儿——民生、民足,然后国用足。 宋孝宗知人善任,很快将蔡洸召回临安,就任户部侍郎,心里对这个新的理财顾问还有些不放心,先让他干吏部尚书试试,以测其廉,随后才正式移任户部,果然堪用。宋孝宗因此得意地对侍臣曰:“朕以版曹得人为喜。”(版曹,宋代户部左曹的别称,亦借指户部。笔者注) “财无渗漏则不可胜用。”这是蔡洸在户部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国家财税要严格管理,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一分也不用,如此一来,钱就会多得花不完了。蔡洸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建议孝宗皇帝慎选官吏,打击贪腐,如削减冗官,控制萌补等,严防死堵财政的渗漏,把好国用关;一方面又支持孝宗搞经济改革,轻徭薄赋,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此提高岁入。此外,他还向参知政事龚茂良提出废除“预催”(提前征税)之弊,上书揭露地方官的“羡余”(财政结余)进献之弊,并建议皇帝将“羡余”发还地方,作为“代纳今年(或来年)和买、身丁(税钱)之半”等等,以保障民生,切实减轻百姓负担。 蔡洸虽然是朝廷的理财顾问,做了多年的“财神爷”,其奉祠退休时,却囊无余资,靠出售皇帝赐给他的银质马鞍换取路费(“至售所赐银鞍鞯治行”),才得以回到家乡,不愧“忠惠”之谥。 正史上这样评价“乾淳之治”:“是以年谷屡登,田野加辟,虽有水旱,民无菜色”,虽不无夸张,但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情况。“民可使富也”,则“(政府)财不可胜用也”。八百年前蔡洸等户部官员实践过的理财经,时至今日,依然有着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赵炎) 原题:宋孝宗的理财顾问为何提倡使民先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