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孔子孟子都是好老师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侯会博客 侯会 参加讨论

    从前孩子上私塾,先要给孔夫子的牌位磕头——其实孔子不教这么大点儿的孩子,孔门弟子都是“大学生”,比起今天的在校研究生还要大些;而且多半是“在职攻读”,一边读书一边做官、经商、当管家。孔子对这些大学生也相当客气,不大端先生架子。学生在他面前也都能各言其志,甚至给先生提个小意见什么的,孔子也不以为忤。
    
    台南孔庙明伦堂内景
    有一回孔子到武城去,听见街边百姓弹琴唱歌,不禁莞尔一笑说:杀鸡焉用宰牛刀!(原话是“割鸡焉用牛刀”)言外之意:礼乐是君子的专利,百姓操弄这个,有点糟蹋了!孔子的学生言偃(字子游)是武城的父母官,这时正陪着老师视察,接口说:我常听老师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让百姓受点儿礼乐熏陶,难道不好吗?孔子听了,回头对其他学生说:各位听着,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不过是开个玩笑!——老师当到这个份儿上,我们只能说:佩服!
    
    宋刊《孟子》书影
    跟孔子相比,孟子就没那么随和了。他有个学生乐正子(名克),是鲁国人。孟子在齐国时,乐正子跟着一位齐国官员来到齐国,第二天去看老师。没想到孟子虎着脸问:你还来看我吗?乐正子一惊,忙问:先生何出此言?孟子说:我问你,你来了几天了?回答:昨天到的。孟子说:既然如此,我这话有错吗?乐正子解释说:我昨天找旅馆来着。孟子说:你听谁说的,先找旅馆、后看长者?乐正子只好低头说:学生有罪!(见《孟子·离娄上》二四)
    大概孟子的火气还没消,在下面一则语录里,继续数落乐正子:你这回跟王子敖(就是那位齐国官员)一块来,不就为了吃喝吗?没想到你学习古人之道,归齐就是为了吃喝啊!——孟子大概是不满意王子敖,结果一肚子“庄稼火儿”都撒在学生身上;当然这里也有批评学生跟错老板的意思。想必乐正子心里也知道,所以低头闭嘴,没敢跟老师“较斥”。
    其实乐正子是孟子最喜欢的学生。另一个学生曾问孟子:我师兄乐正子怎么样?孟子说:“善人也,信人也。”又解释说:品德分六等,值得喜欢叫“善”;优点实际存在叫“信”;再扩充到全身,叫“美”,不但扩充到全身,还光大于外,叫“大”;既光大于外,又融会贯通,叫“圣”;圣德发挥到不可测度之境,就叫“神”了!你的师兄乐正子呢,乃是“二之中,四之下”:也就是居于“善”、“信”二者之间,处于“美”、“大”、“圣”、“神”四者之下。(《孟子·尽心下》二五)——孟子对学生的观察剖析既细致又透彻,绝非大笔一挥,随便给个优、良、中、差了事!
    忽然想起孩子念大学时回来讲的笑话:选某课的学生从高年级同学那儿听到一个恐怖传言:那位号称“灭绝师太”的老师有个特殊的阅卷方法:把一摞卷子抬脚一踢,落在左边的都算及格,落在右边的一律“挂科”补考!——这当然是孩子们的调侃:当你的课讲得不明不白,考题又让学生们心里没底时,他们自然会用可笑的夸张来化解心头的郁闷。然而“五十步笑百步”,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不也有打分随便的时候吗?有谁像孟子那样下力气“琢磨”学生来着?在孟子面前,我们都有愧啊!
    严师出高徒,乐正子到底没辜负老师的栽培与厚望,日后做了鲁国的执政。消息传来,孟子“喜而不寐”——倒不是因为今后可以走个后门、受个请托、弄俩闲钱儿花花;孟子是替国家高兴。不过就是这时,孟子的头脑仍是清醒的。他的弟子公孙丑问:老师,乐正子强吗?他回答:不强。问:思想深邃吗?回答:不深邃。又问:见识广吗?回答:不广。公孙丑不解:那您为什么“喜而不寐”呢?孟子回答:乐正子好善,这就够了!好善的人,就能吸引天下好善的人给他出好主意;不好善者,则会引来一帮“谗谄面谀之人”,还能指望治好国家吗?(《孟子·告子下》一三)
    
    孟子雕像
    不巴结学生,这是孟子的一贯立场。他在滕国讲学时,滕君的弟弟滕更也纡尊降贵前来听课。可学生们发现,孟子很少回答滕更的问题,大家甚至觉得老师有点失礼。孟子回答:我有五不答:倚仗贵势来问,倚仗聪明来问,倚仗年长来问,倚仗功劳来问,倚仗交情来问,我都不会搭理他!滕更同学在这五项中占了两项。——哪两项呢?孟子没说。应该是贵势和功劳吧?
    这么说来,孟子的态度,似乎又不如奉行“有教无类”的孔子了。不过孟子还说过这样的话:教诲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对某些人不屑于教诲,那也是一种教诲!(《孟子·告子下》一六)——想来滕更也从这“不教之教”受了益,今后再向老师请教,还会露出倨傲之气吗?
    孟子对滕更的态度,体现出一位教师的人格尊严和职业尊严——这算不算“师道尊严”呢?还记得有一个时期,我们严厉地批判“师道尊严”,甚至老师要反过来接受学生的“教诲”和戏侮,这两千年的“进步”,肯定是孔老师、孟老师做梦都想不到的!
    经历风雨,回头再想想,我倒认为:教育是分阶段的,不能总是幼儿园哄孩子式的。没有权威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教育。只是这种“权威”不能靠打手板、揪耳朵来建立;靠什么呢?——了解一点孔、孟的言行,也许能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