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杰人(腾讯儒学专栏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朱子像 《朱教授讲朱子》二百五 朱子曰:“夫不知善之真可好,则其好善也,虽曰好之,而未能无不好者以拒之于内;不知恶之真可恶,则其恶恶也,虽曰恶之,而未能无不恶者以挽之于中。是以不免于苟焉以自欺,而意之所发有不诚者。夫好善而不诚,则非惟不足以为善,而反有以贼乎其善;恶恶而不诚,则非惟不足以去恶,而适所以长乎其恶。是则其为害也,徒有甚焉,而何益之有哉?” 译讲:《大学》第六章解释“意诚而后心正”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诚,就是实,就是实实在在、真实无妄,就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就好像我们总是天然地讨厌难闻的气味,喜欢美丽的容貌一样。朱子由此出发,指出,人对于善和恶,也有一个“意诚”的问题。如果你不是出自内心地认识到什么是真的善,那么,虽然你也说要“好善”,但是,你未必能真正地从内心去拒斥哪些不好的东西;同样,如果你不是真正地从内心里认识到恶的东西是真可恶,那么,虽然你也说要“恶恶”,但是你未必能把不恶的东西(善)挽入怀中。朱子认为,如果“好善而不诚”(不是发自内心的“好善”),非但不足以为善,反而会伤害了善;同样,如果“恶恶而不诚”,非但不足以去除恶,反而会助长了恶。朱子认为,这就是一种不认真的、不真实的自欺行为。所谓“自欺”,就是口头上承认要为善而去恶,却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所以,朱子说:“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诚意,是自我修养的头等大事啊。 《朱教授讲朱子》二百六 朱子曰:“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善在那里,自家却去行他,行之久,则与自家为一。为一,则得之在我。未能行,善自善,我自我。” 译讲:在学、知、行的关系上,朱子强调行。他认为,学问广博,不如掌握知识的要点重要;掌握知识的要点,不如切实践行重要。比如一个“善”字,它是客观存在在哪里的,问题是自己要去做——行善。好事做久了,善就和自己合二为一了,善就成了自己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方式了。如果你不去做,那么,善是一回事,我又是一回事,两者永远是分开的。 本文为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版权属腾讯网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