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龚鹏程谈易之四十八:创新也得遵守中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龚鹏程 参加讨论

    文/龚鹏程(腾讯儒学专栏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鼎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鼎卦彖辞。
    鼎卦,巽下离上,象巽木入离火,用来烹煮食物,所以说是鼎。鼎就是古代的大锅子,一般三足两耳,大腹。木柴堆在鼎底下即可烹煮了。
    把锅摆正了,即可煮东西来吃。这自然是好事,所以象传说:“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这当然甚吉。
    彖传对此,体会略异,说:“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鼎(资料图 图源网络)
    煮好东西可吃了,圣人就还要用它来祭祀,并分享给别人,不能自己一个人独占了。独自一个人霸着好吃的,乃动物界的常态,但如此则其势自孤,别人也当然不会理你。反之,懂得分享,大家才会亲近你,所以这才是柔和而可上达之道,不靠强制力量压服别人。孤立的人,耳目闭塞;通达多友,方能够开益耳目,如此乃能越来越强大,才能“得中而应乎刚”。此理,对一个君主、领导者来说,尤其重要!
    以上两说,一偏于君子之自处,要求人凝位而正命;一要求合众聚群,要大亨以养圣贤,都是儒门精义,含意十分深远。
    后来政治学上讲养士、养民、养圣贤,都由此卦体会出。春秋时养士已盛,《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幸蒙诸大夫之策,得返国修政,富民养士。”到战国就更壮观,赵襄子、魏文侯、赵惠文王、燕昭王、“战国四公子”、秦相吕不韦、燕太子丹等,所养门客皆数千人,故《孔丛子·居卫》记载子思的话说:“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后世沿循此风,遂成为政策,如《汉书·贾山传》说:“地之美者善养禾,君之美者善养士。”唐·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说:“将务选士之道,必精养士之方。”明王琼《双溪杂记》:“洪武初,天下学校养士,岁贡一人”,讲的都是养。乃我国政治学之关键词。
    各爻就不细说了,只讲两个重点。
    一是上九“鼎玉铉,大吉,无不利。”玉铉是用玉做的鼎盖。煮东西时,不可能用玉做的鼎盖;故这是煮好后盖上玉鼎盖,菜饭便可以端上桌去供神,或大享亲朋贤友了,表示事已成就。如此一切圆满,自是大吉。但象传提示了它的另一个伦理含意:“玉铉在上,刚柔节也。”鼎是铜的,当然也以用铜鼎盖最常见,用玉做鼎盖,乃是特别圣洁隆重的。可是为何要如此呢?不是炫富,也不仅为了美观,而是表示此道“刚柔节也”。
    中国人特别讲究吃,因此从饮食中悟出了许多道理,我称此为饮食思维,别有文章阐述,读者可另觅参考,此处仅简单说。
    烹饪之法,须是水火同时运用得当,味道咸淡适中,食材寒热之性相济,物品刚柔调和等。古代把宰相之才称为“调和鼎鼐”,就取义于此,其原则正是“刚柔节”。
    另一个重点是初六:“鼎颠趾,利出否。”鼎皆有足。开始要煮东西时,均须把鼎倒过来(颠趾),将鼎中杂物清理出去,才好重新下料,进行烹煮。出否,就是清理出不要的杂物废料。
    鼎,有重新开始之意,即是由这个动作来的。后来乃有个成语形容改革更新,叫“革故鼎新”。革卦之后便接之以鼎卦。这两卦也最能显示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只不过一切创新都须正位凝命,秉中道而行,不能为新而新、为变而变,大家都吃饭,你却偏要吃屎。
    而革故鼎新,最先也必要从出清奸佞、小人、废物、弊政、不良习气等等开始,洗心革面,否则绝不能成功。此即“利出否”之义也。
    另外,革与鼎虽都是改革,却有偏重不同。革以去故为主,鼎以成新为主,所以过去新王朝建立都说“定鼎中原”或“定鼎”于哪儿。
    龚鹏程小传:
    
    龚鹏程教授(资料图 图源网络)
    

龚鹏程,字云起,江西吉安人,一九五六年生于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南华大学校长、佛光大学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亦曾负责台湾两岸文教交流业务。现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国学中心顾问,有龚鹏程国学院等学术组织及活动,遍及各地。有文史哲宗教艺术社会学等著作近百种,精博渊懿,为世所称。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章、教材改进奖、朱自清散文双年奖等。亦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书法展。
    

《龚鹏程谈易》系列由龚鹏程教授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