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谁適为容”型 《卫风·伯兮》是一首妇人思念她从军远征的丈夫的诗,诗中有言:“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適为容!”余冠英在其《诗经选》中将其翻译为:“打从我哥东方去,我的头发乱蓬蓬。香油香膏哪缺少,叫我为谁来美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如今悦己者远赴前线作战,长久不得相见,正值爱美年华的女子也无心梳妆,她丢不开也不愿丢开那使她“心痗”的相思,便只与那相思之情相伴度日。“谁適为容”四个字恰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因思念而无心做事的心绪,连平日闺中女子最爱的梳妆打扮都抛之脑后,怨思至苦,情意至深,为闺怨诗树立了经典的艺术范型。 ![]() 谁適为容(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而钱钟书先生其实早在其《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中对诗经艺术范型的研究有所涉及,他在《伯兮》一则中说:“按犹徐幹《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或杜甫《新婚别》:‘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即他认为以上诗句都是对“谁適为容”这种范型的延续。今天看来,后世承袭并发展这种感觉的文人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如曹植的《七哀诗》:“膏沐谁为容,明镜暗不治。”唐代有杜甫《新婚别》:“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还有晚唐词人温庭筠在《菩萨蛮》中有:“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悲伤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宋代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的要数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香炉懒得点起,被懒得叠,头发懒得梳,连梳妆匣上落的满是灰尘也不去拂拭,这些都是对离情别苦最真实贴切也最生动的写照。中国美学上有句格言叫做“修饰即人”,莎士比亚也曾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修饰是覆盖在心灵上的一件外衣,姿态举止的行为是透过心灵辉映在外衣上的一集光束。”一个人对外表的修饰和其姿态举止,皆是他心理特征和思想个性的反映。因此,抓住描写一个人的妆容自然就能表现出他的心态个性,收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女子的心思最为缜密,也最为变化无常、难于捉摸,若想用语言去表现更可谓难上加难,后代作家在想要表现闺怨相思之时自然就承袭了《诗经》中如此传神的表现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