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公元前490年,那年孔子六十二岁,辞去鲁国的官职已有六年,即按年龄计,也算得上是“离退休干部”了,而且正在周游列国,凄凄遑遑到处奔走,以求有人慧眼识珠。在那样困境中,仍能“愤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但我以为,“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之后,依然能静得下心来做学问,修“六经”,这是最不容易的。复出的希望落空,政治生涯由此终结,对于热心政治的孔子,是很大的打击。此后,69岁时,他的儿子孔鲤去世,此其为老年丧子;70岁时,他最得意的弟生颜回英年早逝,使他连呼“天丧予”。诸如此类,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支持,让人陷于绝望。孔子却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沉下心来做学问编六经的,其毅力确非寻常之人可以想象。 孔子周游列国(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或许有人感到困惑:这是何苦来着? 人要能够活得下去,需有三个条件,一为目标的牵引,老人也要有目标,此所谓“老有所为”。二为情感的滋润,包括亲情、爱情、友情,缺乏这种滋润,孤独而且干涩,活得没有滋味。三为内力的支撑,这内力便是能够自立于世的智力与体力。对于孔子来说,三条齐备。他在鲁国辞职之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可见有足够的体力,而且思维清晰,这“内力的支撑”不成问题。他在困境之中,以至于落难之时,也始终都有弟子跟从相随,师生之间,情深意切,这“情感的滋润”也依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他始终没有失去人生的目标,始终都有目标的牵引。“修诗书礼乐”,是他曾经做过而没有做完的事,在他完全“退”下来之后,正好有时间继续这项工作,了却这一心愿。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做学问,修六经,又成了他为之“发愤忘食”的事,使他能够从中得到快乐,以至“乐而忘忧”。这个人生的目标,也就是精神的支柱,使他暮年的生命获得意义,充满亮色。 判断一个人是年轻还是衰老,应有两个角度。一是从生理上看,这是绝对的,年轮不可抗拒,也无法篡改。二是从心理上看,这是相对的。心态不好,整天无所事事,郁郁不欢的,往往未老先衰。而“愤而忘食,乐而忘忧”,却能使人“不知老之将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