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雾霾中的无力感与儒家忠恕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章黄国学丨zhanghuangguoxue 孟琢 参加讨论

    文/孟琢
    重度雾霾再度来袭,北京启动了红色预警,中小学全部停课,单双号限行。这几年,雾霾是中国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它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甚至是癌症的直接诱因;阴翳笼罩着大半个中国,无所逃隐。
    面对雾霾,绝大多数人难免于一种深入的无力之感。除了戴上口罩、打开空气净化器,在网络、朋友圈中转发几篇文章,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哪怕是慷慨激烈的大声疾呼,呼声之后,似乎也只能选择忍耐。这种无力感在弥漫着,影响着每个人对待雾霾的态度。
    
    雾霾给我们深深的无力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少人在戏谑着,既然无能为力,便用玩笑来缓解紧张,那种满不在乎的“雅痞”文化,不也是很流行吗?在网络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雾霾段子,各种寻找大楼的自拍。
    更多的人则是焦虑的,我们听到了各种激越、不满的声音,有人质问为何不紧急叫停周边工业,有人找出上个世纪的报纸批评政府,有人冷嘲热讽广场大妈舍生忘死。这些愤慨与不满,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个体无力感的一种宣泄。更有甚者,还有些人在无力中渐渐麻木,既然雾霾躲不掉,一时半刻也治理不好,那就先忍着吧。懒得讨论,懒得关注,甚至连口罩都懒得戴了……
    这种无力感是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普遍困境——社会容量巨大,高度复杂,犹如一张庞大精微的蜘蛛网,牵一发而动全局。而我们每个人,仿佛这蛛网中的瘦小昆虫,黏在上面随风轻轻振动,却再也不能改变什么。雾霾带给我们的,不正是这种体验吗?我们除了口罩、净化器、吐槽和对风的期盼,还能做些什么呢?
    事实上,当我们体验到现代社会的个体无力感的时候,格外需要回顾孔子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的提出,见于《论语》: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晚年,夫子总结一生之道,曾子严肃地回了一句“唯”,师徒二人会心相视,再不言语,颇有诗意。待孔子离开之后,曾子方在其他弟子的追问下道出玄机,孔子思想的核心,无非是“忠恕”二字而已。在历代儒者的阐释中,忠恕,都是仁的内核。
    什么是忠恕?什么是仁?在一种朴素的视角上,它是我们面向世界的生活态度。朱熹曾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个解释,在我读到的各种训诂中,最为精当。
    在《论语》中,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道理,孔子说,应该是“恕”道吧。所谓“推己之谓恕”,指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世界。“宽恕”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儒家追求对现实的改造,但并不武断专行,而是强调换位思考,在对话中理解社会。
    面对雾霾,我们需要“推己”。在现代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中,我们已然隐约感觉到“戾气”的存在,在急切的心情中,人们期待大刀阔斧地解决。但现代社会的超复杂性,早已不适应急转弯式的调整。禁止焚烧秸秆,农民的耕种成本大幅上涨;工厂停产,工人却面临下岗;全靠国家补贴?又给税收增添了多少负担?中小学放假,但谁在家中照顾小孩?单双号限行,上班族挤在原本就雾霾的空气里,公共交通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单位密度极高,上班路上的空气,更加浑浊、胸闷……各种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局,治大国而烹小鲜。“推己”的态度使我们准确地认知纷繁的现实,而这样的一种理性精神,是克制现代焦虑的重要途径。
    在理解现实的同时,更要改造现实。孔子是孜孜不倦实践者,绝非带有阿Q气质的“快乐老头”。所谓“尽己之谓忠”,指竭尽自己的能力,去推动现实环境的改善。它是个体面向世界的积极态度,“忠”并不固定于某种对象,也因而与各种对象发生关联。儒家的人生向度,是永不懈怠地提升自己、改造社会,所谓“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终日干干”,都是此意。
    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陈蔡绝粮,险及于死,但他从未放弃。可以说,孔子带给我们最大的触动,是一个人无论经历了怎样的挫折,都可以昂扬乐观地坚持下去。这种坚持背后的力量,是仁爱,是他对社会、人群的担当与关怀。孔子经历了多少迫害,多少失望——“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他所面临的无力感远远超过我们,但在仁爱精神的推动下,他的“忠”,他的“尽己”,他的不懈坚持,也正体现出夫子的伟大。“尽己谓之忠”,这是孔子带给我们的“拒绝无力”的人生态度。
    面对雾霾,我们更要“尽己”。
    “尽己”包括“职业的尽己”和“生活的尽己”。在雾霾肆虐中,有环保工作者们在努力工作着,他们是“尽己”的。社会太大,有时候我们看不清别人的努力,便很容易陷入虚无。但实际上,中国永远不缺乏兢兢业业的、奋斗在各个不为人知的领域中的实践者,他们是社会真正的脊梁。
    而更切近的是“生活的尽己”。一方面,戴好口罩,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这就是“尽己”。一方面,当我们对雾霾怨声载道的时候,也要想一想,自己为此做了些什么?是否还在心仪大排量的越野车?是否一两公里的出行,还要打车?是否还在使用高能耗的电器?是否还计划着在春节大放烟花?“尽己”是一种生活中的自律,在这种自律的推动下,雾霾的离去便不再意味着摘下口罩、关掉净化器按钮、拿出手机拍蓝天,而将会带来具体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基于自律的改变”,正是儒家“克己复礼”的实质。
    
    如何赶走雾霾迎蓝天?(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微不足道的,没有意义!这样的逻辑,早已出现在《庄子》中——“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但儒家和道家的基本差异,正在于这种人生态度的不同。儒家有一种朴素的坚信,个体与世界是密不可分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这种关联的世界中,你的存在即是影响。只要有更多的人去改变自己的存在,世界终将发生点点滴滴的动摇,这种信念是人生力量感的源泉。
    儒家的信心来自何处?很大程度上源自看待社会的角度不同。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顾炎武,在明末清初的大变局中,他始终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个体面对历史变局的无力感,是士大夫的整体情绪。全祖望在张煌言的墓志铭中说,“天柱不可一木撑,地维不可一丝擎”,道出了那个时代整体的悲怆。那么,顾炎武如此强烈地提倡匹夫对于天下的责任,也具有了鲜明的“反抗无力”的特点。
    在顾炎武的思想体系里,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有不同层面:现实功效层面与人心风俗层面。对前者而言,个体是有限的、相对的,对后者而言,个体的价值又是普遍的、绝对的,匹夫的责任也正在此!
    有朋友质疑,对于雾霾,儒家思想究竟能提出什么有效的策略?实在讲,不能。现代科技都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几千年前的思想岂能解决!但我们此刻提倡儒家的意义也不仅在此,顾炎武提倡“明人心,正风俗”,这是儒家的基本定位——在功用层面,儒家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在人心层面,儒家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生命力。
    “推己”之恕和“尽己”之忠,构成了仁的基本内涵。对现代社会而言,“仁”似乎是一个有些隔膜的命题了,但孔子曾说,“仁远乎哉?”这一中国思想史上的核心价值,真的仅仅属于书本、属于历史吗?真的与我们的现代生活相隔膜吗?
    仁道——建立在“尽己”与“推己”上的忠恕之道,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是一种承担与理解的生活态度——积极地担当世界,深切地理解周边,在人的责任与坚持中,在人与世界的关联中,个体便不再无力,而是拥有了推动现实的确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雾霾是这样的,对于中国社会的一切矛盾与变革,都是这样的。
    转自丨“章黄国学”微信公众号(ID:zhanghuangguoxue)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