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陈来: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2-07 人民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陈来:浅谈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于我们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重新研究学习这些精神,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崇德尚义
    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还重要。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对道德信念的坚持不受物质条件影响。儒家的这种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崇德尚义的气氛。这种精神追求,通过古代的文明规范体系“礼”,形成了中华“礼义之邦”的社会风尚。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们追求坚定独立的人格尊严,不被任何财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胁,为那些捍卫正义和美好生活的人们提供了精神激励和支持。在这样的精神影响下,儒家一贯强调明辨义利,主张明理节欲,在价值评价上对坚持道德理想追求的人进行褒扬,对追求个人私欲的人加以贬斥,人的“美德”和修养始终受到重视。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公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
    在这种道德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自觉修养和意志锻炼,同时在政治上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注重用道德礼俗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反对以刑罚暴力管理社会;对外则强调“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这些都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文明的特色。
    群体优先
    在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中,重视人但不是强调个人,而是重视人伦。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人作为一定的伦理关系中的人、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负有伦理责任的人,从而使个人的德性和价值实现紧密地与他和他人的关系相联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所代表的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忠孝仁爱信义的德性品格相互配合与对应。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伦关系的美满。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处理群己关系,强调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群体的利益是公,个人的利益是私,于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事就成为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责任,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忧国忧民情怀。孟子说,君子要“自任以天下之重”,就是要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又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汉代以后的士大夫始终强调“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之名教是非为己任”。北宋范仲淹自颂其志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东林党人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初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天下”的观念,是中国士大夫能超越家庭主义、地方主义而始终把国家整体事务作为己任的文化思想的根源。在这种思想文化里,不仅个人对他人、对群体的责任意识始终被置于首位,也凸显了以小我成就大我、以牺牲个人和局部利益维护整体和全局利益、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上的价值取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