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王阳明: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http://www.newdu.com 2017-12-08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也就是知行一体。
    做到这两点,就可以致良知了。
    无论是内求真理,还是知行一体,都离不开实践。
    可以说,实践精神才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1、等大势,不如自己造势 
    通常人们说,做事要顺势而为,但是王阳明用行动告诉我们,无势可借的时候,与其等大势来临,不如自己造势。
    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曾经有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就是王阳明绕开宁王主力,攻打宁王老巢南昌。
    但是手下兵力不足,强攻未必能迅速拿下,而且还要蒙受巨大损失。
    这时候,有人报告王阳明,在城外有南昌军的一只千余人的伏兵。
    王阳明计上心来。
    他一面给攻城部队下死命令,要求不成功便成仁。
    另一面派一只精锐部队伏击了这个千人小队,散播整个南昌被包围的谣言,然后故意放走了惊慌失措的残兵。
    这些残兵逃入城内,消息传开,守城将士无不惊惧万分,加上正面的阳明军队悍不畏死,登时气为之夺,纷纷弃城逃跑。
    凭着用计谋造出的声势,王阳明顺利攻下南昌城,一举占领了宁王老巢。 
    2、与其坐等恶化,不如主动出击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赣南剿匪,在经过周密的布置之后,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情况下,赢得了剿匪十多年来的第一场胜利。
    但是王阳明在赢下战争之后,马上给朝廷上奏折,分析了赣南匪情的严重,要求朝廷赋予他军政大权。这是明目张胆的向朝廷要权,明朝建国以来,还没有哪个臣子有这么大的胆子。 
    因为他清楚,这次虽然打赢了,但是赣南匪患太过严重,稍有不慎就是祸国殃民的大动乱。
    与其等到后来出兵征讨,不可收拾,不如现在就把匪患扼杀。
    在兵部尚书的力挺下,朝廷终于答应了这个有些犯忌讳的要求。
    而王阳明总揽军政大权之后,上下官场少了掣肘,效率大大提高。仅用一年时间,就清剿了为祸数十年的匪患。
    与其坐等事态恶化,不如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
    3、等“绝对正确”,不如边走边改 
    王阳明的弟子寻求大道的时候,常另辟蹊径去读一些杂书,和圣人之道无关的书籍。王阳明却只是对他们说,将来你们自然会发现圣人之道的妙处,那时候,自然就会去看圣人之书了。所以,王阳明对弟子看杂书,鬼神志怪之类的书籍从来不加以纠正。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经历了错误,走回正轨的时候,心里才更通透,之前对圣人之道越隔膜,认识到错误之后,就对圣人之道越亲近。
    这个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功夫,哪怕是走错了路,那也是收获。
    最怕的就是瞻前顾后,小心谨慎,什么也不敢做。
    这样才真的失去了获得真理的机会。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无势可以造势,不要等;事情出现恶化的迹象也不要等,抓紧治理,别拖沓;事情哪怕做错了也不要紧,错误也是收获,总比不做强。 
    陶渊明有首诗写道,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知和行有着很大的分别,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不要等自己老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徒留遗憾,岂不伤悲。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勇敢去追,勇敢去尝试,你将在行动中,开辟人生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