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曾说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这里的南皮指张之洞,湘乡指曾国藩。中国古代以某人的家乡邑名代称其名,乃是表现一种尊重。1951年由湘乡县析分出双峰县,县城设在永丰镇,曾国藩的故乡而今属于双峰县。 我的姐夫是双峰县人,有一年他回双峰探望其伯母,临走前伯母馈赠几袋自己制作的土茶叶。他拿回家后搁到一边,说茶叶没什么名气,没人喝。我回乡后抓了一把用泡着喝,感觉味道很好。姐夫说:你若觉得不错,全部带回北京喝吧! 因为读过曾国藩的家书,我知道自己喝的那些双峰土茶,是曾国藩在家信中多次提及的“永丰细茶”。 曾国藩 曾国藩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是年二十八岁)中进士、入翰林后,宦海中浮沉三十余年,除母亲和父亲去世后在家短暂丁忧外,他大部分时间在他乡做官或带兵。无论其仕途早期在北京做京官,还是后来带领湘军在东南一带与太平天国鏖战,或任掌管东南膏腴之地的两江总督,曾国藩在与父母和兄弟的家书中,一次次提到故乡的土特产,其中食品主要是茶叶、腊肉、腊鱼、干笋、烘糕等。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曾国藩在致父母的信中说: 此间现熏有腊肉、猪舌、猪心、腊鱼之类,与家中无异。如有便附物来京,望附茶叶、大布而已,茶叶须托朱尧阶清明时永丰买,则其价亦廉,茶叶亦好。 从这段话中可见那时候湖南人在外,故乡亲人给邮寄或让其探亲返程携带的土特产和现在差不多,其中烟熏的腊肉和猪的器官是大宗。曾国藩在北京住的是四合院,自然可以仿照故乡的法子熏制腊肉。——湖南人该有多么喜欢吃熏制品呀!其在此封信中特意强调要到永丰一带购买的茶叶即是产于双峰的“永丰细茶”。 此时曾氏在京为官第五个年头,官职是翰林院检讨,一个从七品的穷京官,日子过得很苦。不过在翰林院的官员是潜力股,仕途前程看涨。他在信中特意强调永丰细茶价廉物美。 同年的十二月二十日,曾国藩在与父母书中提到,“同乡黄茀卿兄到京,收到茶叶一篓,重廿斤,可供二年之食。”可见曾氏进京有年,仍不愿意买其他地方产的名茶——或因太穷或因口味不对,喝的仍是老家的茶。 在清代,邮寄信件和银钱、财物多分官、民两途,官方邮寄用的是驿递,一般是官府或军队行文多用之。早年曾国藩官职不高,除了书信外,其他重物如土特产,其家人不可能用官方的邮寄系统,只能多靠老乡进京捎带。——替同乡带信或家乡特产,亦是官场同乡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而这些家乡特产显然不可能由一家人独享,一般会分一些给交情不错的同乡。 在道光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的两封写给几位弟弟的家书中,曾国藩分别提及所收到老家让人捎来的特产:“所付诸物,已接脯肉一方,鹅肉一边,杂碎四件,布一包,烘笼二个,余皆彭雨苍带来。”“(罗)芸皋所带小菜、布匹、茶叶俱已收到。” 道光二十五年曾国藩已经是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讲学士,而家乡托人捎带来的无非是一些腊肉,腊鹅——而且不是整只,只有一边;小菜应该是腌制的老家罗萝卜丝、豆角之类;当然还有他念念不忘的家乡茶叶。而烘笼是什么,可能今人知道的不多,此物在二、三十年前湖南乡下仍多见,是用竹篾或木板做成外壳,内有陶钵盛燃烧的木炭,随手携带用来取暖。这样的物件都要从故乡带来,可见当时一般官员若无灰色收入或贪腐,生活可称之为艰难。 咸丰元年闰八月十二日,曾氏在京都写给诸位弟弟的信中,除要求继续寄茶叶外,还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要求:“茶叶将近吃完,望即觅便再寄。做饼药巴巴之法,此间为之不善,澄弟(即曾国潢)可问明做法写信来告知。” 这“饼药巴巴”是何物?不是一种饼糕,而是湘中农村自家酿酒必须要用的酒曲。无论做甜酒(即醪糟)还是米烧酒(稻米煮熟发酵后再蒸馏而成的烧酒),酒的品质好坏端在酒曲的质量。饼药的做法是采摘山野的腊叶草等草药,揉碎后和捣碎的稻米搅拌均匀,加水捏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丸子,然后晾干。咸丰元年曾国藩已经是从二品的礼部侍郎,竟然还在北京的寓所里自己动手酿酒,前文提到他在京城宅中熏腊肉,妥妥的“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呀。可是酒曲这东西,需要的草药在北方很难找到,估计曾氏失望了。无家乡的酒曲,在北京怎么能做出有家乡味道的米酒呢? 做甜酒和米烧酒的灵魂——饼药巴巴 到了曾国藩的晚年,他做过大清地方官第一肥差的两江总督,和疆臣之首的直隶总督,依然喜欢故乡的风味。同治九年四月,曾国藩时任直隶总督,驻节保定。在家乡养病的九弟曾国荃在给长兄的信中说:“弟宅因叶亭北来之便,寄呈细茶一箱,曝笋一箱,乞查收。二味似可口之至,但不知到保定其味如常否?”曝笋,即暴晒而成的笋干。 南味至北,其味美如常否?曾国荃这一问大有异趣。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日,又回到南京再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给两位弟弟曾国潢、曾国荃的信中写道: 茶叶、蛏虷、川笋、酱油均已领到,谢谢。阿兄尚未有一味之甘分与老弟,而弟频致珍鲜,愧甚愧甚。川笋似不及少年乡味,并不及沅(即曾国荃,字沅浦)六年所送,不知何故? 此时曾国藩另两位弟弟曾国华、曾贞干先后战死和病故,活在世上的三位老兄弟也日渐老去。曾国藩和曾国荃可谓名满天下,功勋盖世,但兄弟之间仍然像早年时那样馈赠故乡的特产,手足情,尽在其中矣。 这可能是两位弟弟最后一次给位极人臣的兄长寄送家乡土特产了。其中永丰细茶必不可少,而蛏虷是晾干的蛏子,怎么也成湖南湘乡的土特产呢?此物产于海,曾国藩管辖的两江出产此物,是什么原因要从湖南寄来?原来在清末,湖南的办酒席并不以辣为主,穷人家才靠辣椒下饭,做酒席海鲜是上品。湘中农村做酒,上等是“海参席”,次之为“蛏虷席”,两位弟弟寄给曾国藩的蛏虷应当是照着老家的法子加工过的。至于川笋,其实就是湘中所产的曝笋,四川多出此物,其他地区如湖南、贵州出产的笋干,有时也称“川笋”。 曾国藩的疑问是“川笋似不及少年乡味”,他“不知何故”。这位大儒兼大臣,那一刻可能没有意识到他进入人生的暮年,味蕾已经退化了,胃口当然不如少年时期。再好的老家食品,怎么可能吃出少年时的味道呢? 这是人世间无可避免的悲哀。就在曾国藩写这封家书的四个多月后即同治十一年三月一日,他在两江总督衙门中逝去。曾国藩至死不忘故乡的味道,遗憾的是,他为大清熬到油尽灯枯,无福回到故乡消受家乡的风味后再离开人世。 暴晒而成的笋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