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服赞》纸本,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97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道服赞》风神隽爽,骨气洞达,顿挫有力,风骨峭拔。行笔清劲瘦硬,结体方正端谨,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笔墨中,书者沉毅、端庄、大器,笔笔到位、精致传神,从笔端规矩、抑扬顿挫间可感受提按转合的节奏韵律。每一笔从起笔到收笔的处理,足见笔触的力量和笔法的成熟与老到。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对研究宋代楷书风格大有裨益。 《道服赞》越年近千,卷后有宋、元、明、清17家跋。分别钤诸鉴藏印113方。伪满洲国时,《道服赞》从宫廷流出,后由收藏大家张伯驹以110两黄金购买,1956年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张伯驹所强调的“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理念的体现。 《道服赞》是范仲淹应同年好友制道服之请所作赞文。“同年”表明范仲淹与许琰同榜进士。“平海书记许兄”,“平海”为今福建泉州,“书记”乃掌书牍奏记者,“许兄”即许琰,今河南沁阳人,因年长范,故范尊称。宋代流行道教,士大夫多喜与“羽士”之流同游,衣着道服,为一时风气。范仲淹称赞好友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据许琰家世、《范文正公集年谱》考证,楷书《道服赞》应书于北宋天禧年间(1017-1021),范仲淹在京师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32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多才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幼时家贫,日食三餐不继,不得不将米煮成薄粥,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其二,流传下“断齑(切碎的腌菜)划粥”的故事。他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被后世传颂。 楷书自唐代形成历久不衰,因具备了端庄、稳重、清晰等特点,为宫廷用字、政府公文、官场文书必选字体和后世范本。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言:“唐代选拔人材之法有四:‘身、言、书、判’,‘书,楷法遒美’。”“书”即“书法”;“楷法”即“楷模、法式”。唐宋时期把写好楷书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元赵孟頫及明沈度、沈粲、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楷书大家,尤对小楷情有独钟,建树不凡。明清的科举试卷,小楷书法达到极致,明称“台阁体”,清改“馆阁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