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其它 >

大学生创新素质从哪来?张岂之:传统文化自有基因(3)

http://www.newdu.com 2017-12-08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道德经》的科学精神 
    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是今天我们的用语,在中华古代的经典文献中,称之为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道德经》。
    在《道德经》中老子阐述世界的本原是道,这里“道德”不是指人的行为规范,而是论说人们怎样才能认识并掌握道。全书81章,约5000字,直接谈到道的有77章,道字出现74次,从不同角度阐述人们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规律。
    道在汉语系统中最初指道路,老子讲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说的道路。再向前进,走到尽头,道就变成为世界本原了。《道德经》第一章是全书的经纬,探索世界的本源。读了第一章,才能理解其他各章。第一章开始:“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但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道不是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述,但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名不是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无才是天地的开端。无指空间,没有任何形象,所以说无叫做天地的开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才是万物的开端,有了具体的形象。老子接着提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人们用无去了解道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用有去体会道的创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无和有都是道的表现。“同谓之玄”。“玄”是黑色,意味着深远幽杳,看不清楚它的细节。结论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种玄妙才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
     
    《道德经述义》
    由以上可以看出,《道德经》不用“神”,不用上帝、祖先去说明世界的来源,也不用不同的物质如金、木、水、火、土去揭示世界的来源,而是用智慧去阐述世界的本质与来源,这是哲学的方式,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体现。哲学与科学,都是智慧之学,是从多中求一的学问。世界现象纷纭复杂,其中贯穿着的本质是道,分而言之,就叫做无和有。道如何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世界呢?这种变化的过程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需要对此加以研究,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总之,《道德经》中所阐述的“众妙之门”,也叫做“道法自然”,即道转化为万物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用语。
    两汉之际形成的道教,背离了《道德经》的本来思想,将其转化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中国道教中仍然可以找到科学思想的因素,不过这些大都和宗教联系在一起,被引导到追求长生不死的宗教信仰上去了,它和中国古代的科学精神并不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