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林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之大成。在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有必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要汲取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的经典要义和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是相辅相成的。企业遵循了这些经典要义来管理,必将会给企业带来丰硕的收获。 关键词:儒家文化:企业管理;仁、智、礼、义、信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要义,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仁义礼智信”是这部文明长卷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征,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潜移默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当然是夸张了儒家伦理的实践价值,然而,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千百年来的确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企业已经彻底地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运作范畴,其管理活动也必将遵循市场规律。有人说儒家文化已经过时,接下来的世界必将是西方文化的世界,这种思想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不敢说儒家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但是,儒家文化的经典要义和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是相辅相成的。企业遵循了这些经典要义来管理,必将会给企业带来丰硕的收获。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天皇教席三鸟中洲曾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这句话贴切地阐述了儒家伦理与商品经济之间微妙而又深奥的关系。特别是“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文化的精髓更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要件。 “仁”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中心范畴和最高道德准则,其本义是爱亲人,爱家庭,爱同事,关爱他人。对管理者来说就是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实行人本管理。企业管理者对员工应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全部爱心,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这是以仁推己及人的基本道理。 西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十分重视人的因素,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认为人是管理的主要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主张企业管理要由过去的“以物为中心”转为“以人为中心”。因此相对“以物为中心”而言,“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便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仁不是偏爱、滥爱,一团和气,姑息养奸,必须爱之以德,爱之有方。 企业家应把仁爱之德施之于人民大众,真诚、友好地对待别的企业或客户,当受到别的企业帮助后,应当铭记不忘,寻找机会给予报答,当别人有难之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其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用户的真情厚谊,建立牢不可破的关系,并会得到别人的鼎力支持和热心关照,从而促进本企业的蓬勃发展。 “义” 即正义,大义,义气。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人的思想和行为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儒家讲“义”并不一概地反对利,主张“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它强调的是要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义求利。这也是儒家伦理思想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原则。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以君子似乎不应讲利。但是他也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见孔子是是说求利必须合乎义,即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 重“义”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守法经营,倾心于社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处理好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义利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在处理上述关系时要坚持“义”与“利”相统一的原则,以平等、互利、讲信用为基准,就一定可以实现企业的兴旺发达。 毋庸置疑,企业追求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必须的,但也要注重“义”在企业行为中的作用和效果,把“义”视为企业的一个精神支柱,讲究既谈赢利又讲友谊,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企业家,无不使发展企业、谋求利润的日常行为,服从于国家兴盛、民众幸福的大局,懂得报效国家,造福于民,回馈社会。 “礼”泛指各类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相对内在的道德感情和伦理思想的“仁”而言,“礼”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安宁的作用。“礼”是企业管理者修养的标准,企业形象健康的标志,企业员工相处的依据。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也就是不懂“礼”就不懂协调人际关系,就不会立身处世,就不可能取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的意思。企业是处在社会中的有机体,社会中的个人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遵从社会的公共准则,企业才有发展和未来。而作为企业的经营者,更应该以“礼”来作为其行为发展的指南,这是管理者最好的行使管理职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件。 可以说“礼”是企业的无形财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正因如此,那些高超的企业管理者对员工无不大力进行礼的教育和宣传。礼也表现为为公众服务,这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企业只有竭诚为公众服务,以礼而待客、以礼而服务,尽力满足顾客的需要,才能够赢得消费者,赢得社会,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多更大的空间。同样,“礼”也表现为“和为贵”。孔子的学生有若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可见儒家文化是重视人际间的协调和和谐的。一个企业,员工和谐融洽,部门同心协力,领导上下一致,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向心力。 当然,“和为贵”不是附和不是盲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对内即讲团结又讲原则,对外既要共处又要双赢。儒家的这种“和”思想至今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智”指才智,智慧,是人的内在思想通过独有的特性体现在外在事物上的表征。智慧是通过学习而产生的。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已从市场竞争转移到人才的竞争,人才的需要是智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体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实际上就是智力投资。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企业前进的先决条件。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力量。可见,人才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本,或者说智力和人才是现代企业腾飞的动力源泉,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有效武器。 既然智慧对于企业的发展如此重要,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建立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和知识培训体系,一方面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及专门技术,重视员工在实践当中的经验教训的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要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技术革命时期,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加强人才资源的管理和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源已是当务之急,对此,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爱才心、识才眼、容才量、用才胆,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力营造一种惜才、爱才、荐才和用才的好风气和好架构。也只有重视人才,企业才有希望和前途。“信”即诚信。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泛指诚实不欺、讲信用的品德。诚信是立人之本,也是企业谋发展之本。讲信用、守诺言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商业活动中,诚信是第一位的,是商业道德,也是生财之道。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要求全体员工诚信守约,工作务实,对内以诚待同事,对外以信取顾客。企业才有稳定有发展,内失诚于员工,外失信于消费者,企业就难有立足之地,甚至会出现崩塌的危机。 一切为了顾客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经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顾客,在于企业是否拥有赢得顾客的信誉。顾客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现代经营管理者提出“用户至上、信誉第一”的口号,就是向客户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这是树立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信誉最有效的方式。成功的企业管理者都要求企业“以信为本”,“一言九鼎、一诺千金”是一个企业管理者必备的操守。现代企业把顾客当“上帝”,“上帝”是绝对正确的,否则就会砸了自己的饭碗。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现代企业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的个体,而是一个与社会各界各阶层的群体有着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从广义上来说,企业形象是企业伦理文化在与社会各界各阶层公众交往中的表现,理想的企业形象应该是“仁义礼智信”的统一体,规范着企业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我们现代企业人应该用当代人的眼光对其进行更深层地挖掘,挖掘它和当代企业管理与经营接轨的理念,为我所用,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更稳定,使我们的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更和谐。 参考文献 1、曾仕强.中国式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杨先举.孔子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颜爱民,刘媛,张敬军.儒家文化蕴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其现实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2007. 4、朱雨兰.儒家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影响[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报,20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