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越界与游移─晚清旅美游记的域外想象与书写策略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此文已收入王德威、季进主编的《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一书,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前言
    游记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类,当传统的山川宫殿变成海外的城市洋楼,在游记的书写上会如何呈现差异呢?中国晚清知识分子由于受到泰西的影响,开始了新的认同,从原本的儒家旧式传统价值到肯定西方的现代化 ,这段历程经过并非一蹴可几,晚清知识分子接受泰西现代化历程可分为三个年代 :1840-1860年为第一代,在思想上仍然带着传统文化的脐带,虽然感受到西方强大的威胁,提出「欲制夷患,必筹夷情」的主张,但其实连「现代化」的粗浅了解都谈不上,在内心深处也仍旧笃信着「乾坤天地」等儒家纲常,但这一个时期知识分子的努力也对后来的开放胸襟有了作用;1860-1890为第二代,这一代的知识分子从行动与思想上迈出中国现代化的实际步伐,此时也正是洋务运动如火如荼推动进行之时 ,但是第二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富强目标在甲午一战后灰飞烟散,改由政治上着手扫除现代化的障碍便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共识;到了1890-1920年为第三代,这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现代化的目标从经济产业转移到社会政治。本文所探讨的三本游记,时间点正好分别座落在这三个断代─林针《西海纪游草》 完成于1847年、李圭《环游地球新录》 完成于1876年、梁启超《新大陆游记》 完成于1903年,透过这三部游记的书写策略分析,正能看出来自于「外」的现代化经验如何影响了游记的创作。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激发了中国朝野对于西方的兴趣,揭开了正式交流的序幕 ,1867年,清廷正式派遣了第一支使节团考察欧美,在首站美国,大清国龙旗第一次飘扬在西方的土地上。这时的欧美国家已经进入现代化,便利、科学的生活使得越洋踏上异国土地的中国旅行者,眼中心里充满了惊喜,也对于中国自身的处境及历史传统有所反省 。不过由于这些游记作者对于西方社会的了解不够,外加这些游记大多是作为驻外官员上缴朝廷的纪录,因此对西方的观看也多停留在有形的物质或制度上。
    在汗牛充栋的旅外游记中,旅美游记侧身期间显得特别:大部分美国游记的作者非官派使节,或为行商,或为负笈,私人性赴美而使游记在文学史上具有更大的意义。与欧洲国家相比,在晚清朝野人士心目中,美国的地位特殊,在科技是最为现代化的先进国家 ,政治行民主总统制度,与晚清帝国的落差相较悬殊,游历观看美国为旅行者带来了更大的刺激点。林针《西海记游草》是目前发现首本旅美游记,结合孔教与异域远游的经验,以骈文及诗歌形式表现;接着,李圭参加费城博览会后写下的《环游地球新录》,则是以记录美国的现代化生活及政治制度为主,全书呈显「搜奇罗珍」的视角;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由于流亡日本得以接触到不少西方新学,对西方的了解也趋于深刻,在《新大陆游记》内容上突破了游记景色描写的成式,在书写上也渗入了科学思维,形成新的游记书写方式,透过这三本游记的写成,可以发现文体与内容二者的互涉影响,更进一步看出旅行与现代性,晚清中国与欧美的交流契机。
    二‧行旅‧旅行─现代化的域外想象
    与「旅行」不同,行旅先有了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在行的过程中发觉旅的意义;而旅行是先有旅的企图计划,才有行的实践。鸦片战争之后,晚清人士与欧美国家有了更多的交流,旅行欧美的所见所闻,帮助他们得到现代化的体验,进而对自己的国族与传统有所思考及反省,并透过游记的书写,逐渐介绍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在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象》 中指出:
    在行游的时空转移中,行游者总是处在一种不断的文化认证之中。…既是对他者文化的陌生,也是对自己文化的陌生。一方面,行游者总是面对着自己不熟悉的文化,要求自己作出判断、作出选择;另一方面,他者的文化又总是牵引他们回到自己的文化,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作出比较、作出判断。在此双重的面对之中,行游者的文化认证往往畸变成为一种古怪的组合,既非纯粹的自己,也非纯粹的他者。当其获得优势认证时,他们会膨胀自己原有的文化身分;而当其获得劣势认证时,他们则会否定自己原有的文化身分。在不知不觉的时空转移中,他们原有的文化身分已经发生了改变。
    旅行是「越界」的具体表现,因为跨越地理上的疆界,带给旅行者许多不同的见闻,因此也使旅行者跨越了心理思维这个抽象的界域,而使过去固守的思想有了游移改变的可能。旅行的目的在于打开耳目,吸取新见闻,所以在旅行时,一直存在着相对于自己、被自己所观看考察的「他者」,但在观看他者的过程中,自我主体同时也观察自己,或是被眼前所见影响而改变了自我 。游记将旅行中的见闻化诸于文字书写,最能表现外在客体对旅行者内在主体的浸染过程,同时在书写上也反应出新刺激带来的改变。
    由于中国在政治外交上的节节败退,晚清对于大部分西洋国家并不友善,不过对于美国倒是抱持好印象:最早来华的美国人士大多是传教士,主持教育事业并引进不少西方文化交流新知,得到沿海城市知识分子的尊重;而来华贸易的美国商船水手,大多是世家子弟,讲礼貌、富威仪,与其它西方国家的船队水手相较,印象较正面。除此,晚清朝廷的基本立场上是拉拢美国以牵制英国,对于美国的态度相对友善,洋务派的主持大将曾国藩、李鸿章认为美国人性醇厚,多次调处中外纠纷有效顺之忱,而晚清首任赴外使节团更由美国人浦安臣所带领,为晚清的中国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门,同时因为浦安臣的美国人身分,在中美关系的交流上也多所帮助 。美国是一个政体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国家,再加上立国时间不长,是当时人眼中最现代化的代表 ,因此旅游美国的经验可为旅行者带来更大的刺激,纪录书写美国旅游的经验有助于建构界定自我及国族 。在目前出版之晚清旅美游记中,第一部作品是由林针写成的《西海纪游草》。林针于1847年(道光27年)春天出发到美国工作,一年之后返回故乡福建,这本书就是他在美国一年的纪录。从旅行的角度观之,林针《西海记游草》仍是属于「行旅」的范畴,不得不行之后才体会到「旅」的意义,这部游记由〈西海纪游自序〉、〈西海纪游诗〉、〈救回被诱潮人记〉、〈记先祖妣节孝事略〉组成。在王广业的序文中明言林针前往美国的原因是「家贫亲老,上有祖母,无以为养。乘风破浪为海外之行。」(页32),可以见得林针的出游是「半谋菽水半搜奇」 ,并非单纯为了增广见闻,还为了孝亲,《西海记游草》的编辑在游记正文后还附录了〈记先祖妣节孝事略〉,在在符合儒家传统「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思考,将远游与事亲结合在一起,时人对于林针的肯定也大多强调他的孝亲,而不只是他的海外见闻。
    《西游记游草》是一本篇幅不多的小书,林针在自序的部分运用了骈文的形式书写,游记的正文以〈西海记游诗〉说明自己搭船到美国,以及在美国的经历。不过即使到了一个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西方世界,林针《西海记游草》所描绘景物仍属于中国传统行旅抒情的范畴,特别在他的〈西海纪游自序〉中,文章开头便是一大段关于自己不得不远游的客愁旅思:
    嚅蓼集荼,苦中之苦;披星戴月,天外重天。父母倚闾而望,星霜即父母之星霜;家人筹数愆期,冷暖殆家人之冷暖。腹如悬磬,晨夕不计饔飱;身似簸箕,日夜飘流风雨。千金一饭,王孙容易豪雄;百结愁肠,绝域难堪腥臭。灯如求璧,水甚淘金。年来之心迹迷茫,有谁知己;此日之关山迢递,即景生愁。鬼气蛙声,频增旅恨;蓬头垢首,强啜糟醨。(页35)
    除了篇幅相当长的自序外,还有长诗〈西海纪游诗〉,在这首长篇五言诗中,美国依旧作为被观看的搜奇对象:
    宫阙嵯峨现,桅樯错染随;激波掀火舶,载货远牲骑,巧驿传千里,公私刻共知;泉桥承远溜,利用济居夷;战舰连城炮,浑天测海蠡;女男分贵贱,白黑辨尊卑;信奉基督教,人遵礼拜规;联邦情既洽,统领法犹垂;国以勤农富,官从荐举宜;穷招孤寡院,瞽读揣摩碑;断狱除刑具,屯军肃令仪;暑寒针示兆,机织火先施;土广人仍少,售昂物只斯;南方宽沃壤,北方善谋赀;少蓄遨游志,今开夙昔疑。玉堂铺锦绣,琼宇补玻璃;秋月弹湘怨,苍松绘雪姿;才追谢道蕴,慧媲蔡文姬;走笔笼鹅帖,迎风探虎棋;楼头灯变幻,镜里影迷离;算贯毫厘末,谈忘辨驳疲;嫦娥辞碧落,大士渡银湄。为释潮澄祸,俄兴楚卞悲;雷陈交缱绻,缟帓结相思;被捏曾穿牖,爰提至有司;亥初遭禁系,午末脱居縻;红袖援双手,良朋助一夔。(页43-44)
    在这段叙述中,弥漫着传统的行旅想象,特别是在诗中以「红袖」、「谢道蕴」、「蔡文姬」等中国知名才女来形容曾救林针出狱的美国友人雷即声女士,而他似乎也正是诗词底下那些风流的才子再现。
    当然到了完全不同的环境,为林针带来很大的惊奇感,在〈西海纪游自序〉中,他以骈文写下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内容集中在不同肤色的人种及各种新奇的物件上。虽然表达形式守旧,但内容叙述中,仍是出现了「基督教」、「联邦」等泰西新词,在新词后面,林针会加上个人批注 ,以助读者了解新知。在赴美期间,林针曾涉入英商与潮州工人的诉讼中,身陷囹圄,幸好得到美国友人的协助而脱险,因此林针不同于一般旅游者客观考察的位置,亲身经历美国律法。在《西海纪游草》收录了〈救回被诱潮人记〉,使游记不祇是观察纪录而已,也增添了个人涉入的色彩。
    《西海纪游草》最早完成的部分是〈西海记游诗〉,脱稿于1849年,当时林针由美返抵厦门不久,当时人对于林针游历美国的评价多为肯定其壮举,特别是李鸿章与左宗棠对这本书的肯定可看出清廷欲与西方国家交流的态度。但是从《西海纪游草》的题诗:「蛮貘能将语意通,可知忠信此心同」、「湖海元龙不可羁,汪洋九万入蛮夷」等诗句,看出在题诗者的眼中,美国是可推行孔教之蛮荒地,而林针笔下那些在美国的新奇见闻是闲余谈话的茶资,仍视美国以蛮貘、蛮夷,并非抱着学习或是借鉴的眼光,再加上林针身陷其中的经验,冲淡了「旅」的色彩,不同于单纯游者。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完成于1876年(光绪2年) ,这本书是李圭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到美国费城参加纪念美国建国百周年所举办的世界博览会纪录,规模大于之前的民办的这场博览会使李圭眼界大开。此时李圭并不具官方身分,只是一位在「华洋场上」混饭吃的布衣百姓。李圭这本书的着成,并非只是为了纪录奇风异俗,或是旅途客愁游子思乡,将游记命名《环游地球新录》,在题目中就放入了「地球」这个西方新名词,且在书前放了一张地球图例,强调在中国之外,还有其它国家,以「地球」取代传统「天下」观 ,更看出其推动新知的意义。《环游地球新录》分成三卷:〈美会纪略〉、〈游览随笔〉及〈东行日记〉。李圭以散文方式写作,在翻译西方名词时,除了意译外,还附上音读,如:「北阿墨利加洲有美国者,洋文称『有乃德司德次』,译即合众国,又称『米利坚』,俗称『花旗』,泰西强大国也。在地之西半球。以球而论,适与中国腹背相对。」(页199),李圭并不再只是以海外蛮貘来看待美国,而是以地理上的关系叙述美国 。除了纪录见闻以外,还有对自己国家的反思:
    窃谓外国监狱,迥异中华。第一务取洁净;第二饮食调匀;第三作息有节;第四可习技艺;第五则其总管、司事,一切体贴人情,处若父子之于子弟。固凡游览其中者,非特不觉其为监狱,及犯人监禁日久,亦忘其身在监狱也。迨期满释归,有技艺,有资蓄,皆可为养身赡家计,或更可传诸子孙。法良意美,于斯尽矣。倘有仿而行之,殆将真以囹圄为佛堂也。虽然,亦视其如何变通其法。要在不轻视民命之意,必畅布洽浃,无少隔阂。彼其悔罪迁善之心,自必油然而生焉。(页246-247)
    这是李圭游历费城参观监狱所得,对于美国监狱的管理留下好印象;参观造钱局时,他与局长也有番发人深省的对话:
    濒行,总管回局,复延入客厅坐谈许久。云美国藏钱之所,斯楼为第一。统各国言之,则居第二焉。又云:「以银造钱通行各国,既便于民,又利于国。泰西各国,皆自制造。花样不同,分两惟一。近年日本国亦踵行之。中国商民,既乐用外洋之钱,何不自行制造,而坐视他国以收中国利权乎?」又询中国造元宝法,铸铜钱法,因略略告之。归途西友言:「中国用元宝,奈何钱色不齐,分两不同,致市肆得任意低昂,实为公家大蠹。曷不损益制度,以收裕国利民实效?而吾西人之法,亦未必不可行于中国也。」尝思其言,亦似有见。然我国元宝,行用已久,未可遽废。而补偏救弊,杜漏银出洋,收利权归国,诚莫若自制银钱,又莫若购办机器。非惟事省工倍,且使民间不易有私铸。其大小、轻重、银色,宜一如外国。而花纹字体,别为详定。其要似当清、汉、英三体咸备,花纹取现行外国之龙旗式。如是,则中外皆可行用矣。又中国铜钱私销私铸者多,查不胜查,禁不胜禁,亦似宜变通其法者也。(页253-254)
    在这段叙述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李圭在游览美国造钱局后,看到西方制钱的进步以及完备,以及西方友人提出的对策,而对于中国国内的钱币制造有所反省;此外,李圭希望在中国的钱币铸造上要兼备满文、汉文以及英文,已见其将大清国放入世界,且接受来自西方友人的建言─「吾西人之法,亦未必不可行于中国也。」与林针《西海纪游草》中视泰西为可行孔教的蛮夷地已大不同。
    《环游地球新录》,目的是考察美国费城博览会,因此在章节安排上,先谈美国的建国史略:「光绪二年,为有国百年庆期(西国百年,与中国六十年为甲子一周、十二年为一纪之义同)。其官民先期聚议曰:『当华盛顿开国时,为省仅十有三,人民亦稀少。今则拓地日广,共有三十九省,人数多至四千万。此虽由外来入籍者众,而能骤增若此,亦正以见我国政治之善也。欧洲诸大国所以称雄者,以地大兵强,民安物阜耳,今我国岂出其下哉?且以大势观之,又安知将来不能驾乎其上耶?兹届庆期,宜举一极盛事以志不朽。』」(页200),展现了美国举办这次博览会的意图及决心,也点出了李圭的理想:有朝一日,中国将如同今日美国般国力强大,甚至凌驾其上。李圭详细叙述会场见闻,并论各国参展情形,注意到中国参展馆与其它馆相比,对象专为手工制造,而少机器之力,似乎已经意识到现代化的力量,但是却以「悉为他国游览官民目所经见,无不赞叹其美,且云:『今而后,知华人之心思灵敏,甚有过于西人者矣!』」(页206)来自我解套,对于中国馆的好评实有溢美之嫌 ,看出李圭面对西方现代化时,采取回护自己国家尊严的立场。此外,《环游地球新录》也注意到日本急起直追效西方现代化所达到的惊人效果,已非过去的吴下阿蒙,相当有可能危及大清帝国在亚洲的龙头地位:
    观其国迩来于泰西制度、器艺造作,悉能用心窥其深奥。如开掘五金、煤矿以裕国,更改水陆军政以强兵,建立机器局、造钱局、电报局、邮政局、火轮舟车局以利国利民。四民中有留心洋务,或能作外洋语言文字者,皆罗致录用,不遗一人,以获其效,而勖其后。今亦选派多人来会,专司记载。相传一二年后,法国会毕,将仿其制踵行之,以张大其国名。凡此皆举重若轻者,则在其任豪侠、竞智巧,不甘以因循苟且自域也。(页20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