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徐訏小说的异国情调

http://www.newdu.com 2017-12-12 苏州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 佚名 参加讨论

    此文已收入王德威、季进主编的《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一书,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徐訏因创作了许多十分畅销的短,长篇小说,而在文坛名噪一时。 他的这些作品出版于上海,并成为当时孤岛时期小说娱乐化的范例。
    徐訏大部分这个时期的作品都是以异国他乡为背景的浪漫爱情传奇。在这些作品中, 旅行总是在故事的发展上发挥着独特的重要性。旅行中,国界的跨越使得现代都市理性与异域的神秘风情相遇。旅行不再只是简单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它成为在出发地和目的地间一个悬浮的舞台, 在这里日常的法则已不再适用。从逃避现实的情节剧到完全抽象的美妙幻想,旅行,以及旅行所唤起的一切都在徐訏作品里扮演着中心的角色。
    本文就是对徐訏这个时期作品中旅行以及异域风情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初步地说,异域中的旅行为读者开启了一个未知而神奇的世界, 而当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对这个世界是毫无影响的。作品中的人物通常都极其美丽, 慷慨, 善良, 和无私。他们被模式化,而几乎不具有什么自己额外的特色。作品中的背景也都带着戏剧性:豪华的宅院, 华丽的游轮, 还有神奇的海盗岛。然而,徐訏的作品比仅仅的通俗娱乐小说来得复杂,一些学者将其作品视为现代派的新尝试。不过,徐訏作品中一些值得关注的地方,目前还鲜少有中国文化学者进行探求和研究。
    徐訏很善于制造出两种对立——一个完全幻境中的神秘未知世界与一个现代都市理性化的现实世界——间的激烈碰撞,并最终又通过各种方法让两种对立可以各行其道。这种对立的手法也可以在新感觉派作品中找到。但是,徐訏所做的绝不仅仅是模仿新感觉派的先锋们,他对文学界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不仅很好地采用了这种产生于现代派文学的写作手法,还使得这种手法在言情小说和冒险传奇的写作中流行开来。
    徐訏的背景
    徐訏是一个游历很广的人。他于1908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1931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及心理学系,随后移居上海,开始创作戏剧及短篇小说。他也曾在林语堂的一些杂志上担任编辑。1936年,徐訏远赴巴黎学习哲学。这是一次对他来说影响深远的行程,法国成为他日后作品中常用的背景。在巴黎期间,徐訏开始创作中长篇小说。其成名作《鬼恋》讲述了一位青年与一名自称是鬼的女子相恋的故事,这部作品出版于1937年,刚出版不久就跻身于最畅销书之列。《鬼恋》的成功使徐訏一跃成为中国文坛极具创造力的一名作家,并被赋予文坛“鬼才”的美名。
    徐訏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讲述异国他乡里发生的爱情故事,例如《吉卜赛的诱惑》(1939),《荒谬的英法海峡》(1940),《精神病患者的悲歌》(1941)。
    在回到中国以后,徐訏也创作了一些戏剧,小说,诗歌和散文。1941年,他像其他许多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最终离开上海前往重庆中央大学教授中文。两年后,他离开大学,成为扫荡报驻美国的一名通讯员,在美国为报纸撰文多年,但是在日本投降后,徐訏又再次回到了中国。
    1943年,一部集爱情小说与间谍小说于一身的《风萧萧》使徐訏的名字再次叫响文坛,这一次的成功比第一次来得更为持久。这部作品出版后一直居于当年全中国最畅销书的榜首,因此当年(1943)被命名为了“徐訏年”。 虽然徐訏的作品广受读者欢迎,但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家却给予了他严厉的批评。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徐訏就移居到了香港。在那里,他为一些杂志担任编辑,并同时在香港及新加坡的大学里教授中文。与此同时,他再次开始写作,创作了一些小说和散文,其中部分是极度反共的。一部自1966年开始出版于台湾的徐訏文集就已高达15卷。 近些年来,徐訏的名誉逐年增多。徐訏的部分小说也相继被搬上了银幕,而他本人也同样被许多台湾读者所熟知。在徐訏1980年逝世以后,他的一些友人和学生为追思他而发行了一本纪念文集。 有的投稿人在文中回想了自己年轻时是怎样受到徐訏作品的影响的。所有这些都表明,在四十年代初的中国文坛里,徐訏的作品无论是在自由区还是日军占领区都是相当流行的。
    学术成就: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
    虽然徐訏曾红极一时,但今天文学学者对他作品的研究却少之又少,而西方学者对其的研究则可以说基本上为零。 直到2004年陈旋波的一本有关徐訏的文学研究出版以后,中国学者对此的研究才逐渐多了起来。
    通常对徐訏的研究停留于对徐訏的定位——他到底该归为现代派文学作家,浪漫主义作家,还是仅仅一个通俗娱乐小说作家。实际上,试图为他的作品归类也就是试图看他适合归为中国文学中现有的这些流派中的哪一派。总体上来讲,徐訏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作品迎合时代大众胃口的海派作家。 许多文学研究中将他与四十年代的作家无名氏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海派文学后期的一个分支——后期浪漫派。这种归类估计是采自于严家炎具有影响力的对小说流派的划分。 后来的一些研究提到两位作家时,通常也都是以此划分为基准。
    严家炎认为徐訏和无名氏基本上是浪漫主义作家,但是他又将他们与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和郭沫若区分开来。 严家炎认为徐訏和无名氏有一些很重要的共同点。除了都是写浪漫的爱情故事以外,他们还都擅长于描写人物的情感,以及将自己的作品作为一个传达自己哲学主张的平台。严家炎还指出他们两人的作品背离了现实主义,而在叙述风格中加入了现代主义的元素。基于这一点,严家炎将徐訏和无名氏定位于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这样一种定位在其后也被许多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和采用。
    还有一些学者主要视徐訏为一名现代主义作家。陈青生赞扬徐訏在孤岛时期带来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苏醒。 杨义也将徐訏归为现代主义作家,并指出徐訏在故事里讲鬼和超自然力,这种写法很像30年代的新感觉派作家。
    孔范令和潘学清两人则认为,徐訏和无名氏应该与张爱玲一起归为后期现代派。 两人指出,虽然这些作家与新感觉派作家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也在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徐訏和无名氏有着更高的哲学深度,他们将宗教,哲学,及文化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在危难时期指引人民的新的精神之路。
    刘华评价徐訏写出了那个时代里真实存在的混乱而荒谬的一面。 刘华说对于腐败,间谍,和战争的戏剧性的刻画统统都是在四十年代的中国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他还强调徐訏精于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张艳梅也非常赞同这一点,认为徐訏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是对当时动荡不安的政局下被折磨的人们的内心探索。 宋剑华认为徐訏和无名氏都是存在主义者,他们的作品指出生命的终极目的是自我的认识和解放,是独立于所有信念和政治思想意识之外的。
    陈旋波对徐訏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来了解徐訏这个作家,可以说是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他觉得徐訏的作品反映了多种文化在时代交替中的变化趋势。陈谈到徐訏在此时期曾受到马克思, 弗洛伊德,康德和柏格森的影响。对于新感觉派给徐訏的影响, 陈旋波说:
    事实上,不论是新感觉派的都市美学, 还是其展现都市文化世界和感性欲望, 揭示人性的扭曲与异化的主题意蕴, 抑或是新奇的艺术表现手法,都对徐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正是新感觉派启发了徐訏以一种全新的审美视角透视现代都市生活形态, 以深邃的心理剖析直窥都市异化的灵魂,使他的创作最终呈现了与左翼文学迥然不同的理路。
    从这一点上讲,徐訏的作品也可以被认为是反映了中国那些年里各个意识主流的影响。
    尽管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徐訏在那个时期的重要性,但是他作品的有一个方面还是鲜少得到注意:徐訏的小说中旅行及异域的部分是如何反映出现代性的。在徐訏的许多小说中,探索着一些关于现代,空间,传统和超自然力的问题,这些问题又在作者的构思下彼此互相牵制。下面,此文就将就这些重要方面对徐訏的几部作品进行分析。
    旅程和陌生的世界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徐訏的大部分短中篇小说都是将背景设在异国他乡,而且故事中会有旅行。小说里,旅行去异国总是怀着激情,并且会遇到令人心动的女子,她们美丽迷人,带着异域风韵,不过,这些女子往往也正是那神秘困惑的来源。这些小说的男主人公们通常都是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有着出众的天资和现代的理性,但是当他们试图去理解他们周围各个人的意图和行为时,心里还是频频感到迷惑不解。
    荒谬的英法海峡
    荒谬的英法海峡这部小说发表于1939年,小说里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一个乌托邦式的海盗岛上,这个岛位于英吉利海峡里一个神秘而与世隔绝的角落。
    故事之初,男主人公,一个在法国读书的姓徐的学生,从法国旅行去英国,去见一些教授顺道散散心。但是在旅途中,船被海盗所劫,海盗首领史密斯,极力劝徐去看看他们住的海盗岛。徐同意了,随他们的船前往那个神秘的地方。
    徐被邀请和史密斯,以及他的妈妈,妹妹住在一起,而他也渐渐地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中。在他留住期间,岛上各种各样聪明的做法给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从世界各地而来,住在那儿。史密斯应广大民众的要求而当上首领。他没有什么特权,所以也没有人想要竞争他的位子。与中国不同,那里没有政治党派,社会完全平等,没有人是仆人,这大大出乎徐的预料。放学后女孩在各家做家务,男孩则送报纸和牛奶,清理垃圾,清扫街道。那还是一个先进的社会,有工厂,画廊和博物馆。街道上,人们都非常高兴,相互问候,每天都唱着歌, 等等。
    然而这个岛上乌托邦只不过是《荒谬的英法海峡》主情节的一张背景幕布:徐爱上了史密斯的妹妹陪因斯,同时他也心仪陪因斯的同学——美丽又风情万种的鲁葸斯,后来史密斯终于透露出自己带徐来这个岛上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让徐帮助他将他心爱的一位中国女孩留下来。这位女孩叫李羽宁,她也爱着史密斯,不过她想离开这个岛。史密斯希望徐能说服她嫁给自己,然后再让徐陪她一起回中国一趟。因为如果徐能陪李一同回中国的话,将能够基本保证她会再回来史密斯身边,而不是一去不返。
    交错的爱情推动着情节穿过了各式各样的花招和妒忌。徐担心陪因斯爱上自己。虽然徐很喜欢陪因斯,但是想到自己只是在岛上做短暂的停留,就决定还是和她保持距离,唯恐自己的离开会让陪因斯太伤心。但是徐又心里暗暗嫉妒彭点,因为彭点也喜欢着陪因斯,与此同时,徐心里也喜欢着鲁葸斯。住在岛上的日子里,徐一直都决心要回中国去,因为他思念他的家人,并且想要尽自己的力量去拯救他苦难的祖国。
    然而,所有的故事分线都终结于徐的被骗。岛上有一种特别的节日,一年一次,在节日的这一天,女人可以向男人们求婚,而男人们不能拒绝。徐和李羽宁暗自谋划,由李羽宁向他求婚,这样他们两个就可以一起离开这个岛了。但是在节日的那天晚上,李羽宁并没有向徐求婚,反而是向史密斯求了婚。更让徐吃惊的是,他曾坚信爱着自己的陪因斯竟然向彭点求了婚。最后,鲁葸斯向自己求了婚。这样看来,这场骗局实际上是为了让徐留在岛上,使他最后不得不接受鲁葸斯的求婚。小说结尾,徐发现自己在进英格兰的码头上办理入境手续。 我们并不能从小说里知道婚礼的结果,甚至不知道婚礼到底有没有举行。当小说写回到现实世界时,就好像海盗岛上的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周围乘客们的对话都证实着他在岛上的奇遇完全是与世隔绝的。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和小说刚刚开始时在船上的情景完全一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