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邹鲁之风:崇尚儒学,传习六经,济济邹鲁,礼义唯恭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孔孟之乡 冯彬 参加讨论

    “邹鲁”并称,邹在鲁前,这反映出邹文化在邹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力。战国之邹,附庸鲁国,国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却渊源有自,丰富深厚。其为东夷土著,始终保持了夷人的文化传统。《说文解字》:“夷俗仁”。《后汉书·东夷传》注引《风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
    唐姚思廉所撰《梁书·羊侃传》:“高祖览曰,吾闻仁者有勇,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遗风,英贤不绝。”这儿的高祖指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他说“今见勇者有仁,可谓邹鲁之风。”说明他看到的不但仁者勇敢,而且勇者也有仁德,正是儒家留下来的好风气所致。这也就是“邹鲁遗风”典故的出处。
    在邹鲁之风发源地的邹城市,如今也在致力于发掘邹鲁之风的底蕴,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孟子研究院院长王志民认为“邹鲁之风”是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的,充分展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邹鲁之风”奠基于孔子及其弟子,兴于子思传经兴学之时,形成于孟子振兴儒学,发展延续至战国后期直至秦汉,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复兴“邹鲁之风”,推动邹鲁圣地的文化、修学形成新时期的文教兴盛热点,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王志民先生经典阐述了“邹鲁之风”的五大特点:1、重视教育的学习之风。2、弘扬传统的读经之风。3、崇尚道德的仁爱之风。4、大行礼仪的和谐之风。5、积极向上的奋发有为之风。
    历代邹鲁弦诵盛况
    (清).《重修台湾府志》里载:历吴越,则诩甲第之连云;入邹鲁,则羡弦歌之盈耳。说明,邹鲁地区的弦歌之声是多么的“盈”耳。
    最早的记载当然就是《庄子》,其《天下篇》载: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皆能明之。说明这个地方的士人有相当多的都对“诗书礼乐”“ 皆能明之”。这是战国时期的盛况。
    汉书·儒林传第五十八记载,刘邦打败项羽后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这是何等的安定、祥和、临危不惧。这是秦末,而且是焚书坑儒以后的事情。
    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说:西汉经学家匡衡在成名之前,勤学苦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这是汉朝的丞相匡衡在邹鲁之地成学的故事。
    济济邹鲁,礼义唯恭,诵习弦歌,于异他邦。《汉书·韦贤传》,韦孟的《在邹诗》,这是汉朝。
    《汉书·韦贤传》中说: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于学,兼通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薨后,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还是汉朝。
    此后,“诵习弦歌”就成了“弦诵”,而“弦诵”, 指弦歌和诵读,后来也代指学校教学。网络上对“弦诵”这样阐释:古代授《诗》、学《诗》,配弦乐而歌者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为诵,合称“弦诵”。后即用以泛指授业、诵读之事。《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弦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旧唐书·音乐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干羽之容, 周 人立弦诵之教。” 宋 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尝叨孟母邻。” 清戴名世 《芥舟翁寿序》:“当戴 氏之盛也,农服畎亩,士勤弦诵,恂恂礼让,而家皆饶裕。” 姚锡钧 《即事效湘绮楼体》:“弦诵喧中寂,河山刼后悲。
    自魏晋以后、五胡乱华,中原文化南移,暨衣冠南渡,这里的风气便随文化南移,随文人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然历代帝王推崇文化,无不皆以邹鲁为圣地,因此,这里一直是东方文化的圣都、邹鲁文化的原点、弦诵礼乐的核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