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忬本意是要巴结人,谁知却得罪了人。后来王忬因为打仗战败而被处死,不知是否也和这段与严嵩的过节有关。 此时,画已被陆完的儿子卖至昆山顾鼎臣家,但严嵩终于还是顺着这个线索,如愿从顾鼎臣那里索来了真画。 7 第三次入宫和再失窃 隆庆皇帝时,严嵩父子失势,家产被查抄。《清明上河图》再一次被收入了皇宫。 现存的《清明上河图》中,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两跋相距54年。在这54年中,《清明上河图》已五易其主,即从陆完家到顾鼎臣家,再到严嵩家而入内府,然后落到冯保手里。 然而,太监冯保是如何得到这幅珍品的呢?如果是得自皇帝赏赐,冯保一定会大加宣扬,然而冯保对此却一字不提。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冯保获得此画并题跋,一定是来自于他的偷窃! 从冯保的人品及职位便利看,都支持他偷窃的假说,这里不及一一细说。冯保后来也因作恶太多,被皇帝查抄了家产。但是,在查抄的冯保家产中,并没有《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很显然,在被查抄家产之前,冯保就把这幅画秘密脱手获利了。而且很可能为了掩人耳目,冯保在盗窃这幅画的时候,也编造了这幅画因事故损毁的谎言! 此后二百多年的历史上,这幅画就像是消失了一样,不知流转在何人手中,而正是这二百多年中,社会上的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传。 二百多年后,这幅《清明上河图》浮出水面,再次出现题跋,已是清朝乾隆时的进士陆费墀所题。很快,这幅画被曾任湖广总督的毕沅购得。然而,此画给许多人带来的厄运再次降临到毕沅头上,毕沅死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次被收入皇宫,此时的皇帝是清朝的嘉庆皇帝。 再以后的故事,就是本文开头所讲的了。 延伸阅读 《清明上河图》是描写清明景象吗 看见画的名字,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这当然是一幅描绘清明时节景象的画卷。 事实上,有很多专家学者也仍然肯定这样的看法。 但一直以来,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疑问。从画面的内容上,很多地方与清明的节气不符。 比如, 孔宪易先生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了宋人生活习俗。 二、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有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能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然不下雨,这当是御暑用的,清明节似无此必要。 五、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大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画面上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疑问,因此有人提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可以指的是“清明坊”的地名,或者干脆就是“清明盛世”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