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临朐冯氏家族 “北海世家”蜚声文坛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中国孔子网综合 newdu 参加讨论

    作为明清时期山东地区著名的科举望族之一,临朐冯氏家族自明朝正德至清朝康熙二百余年间,文人辈出,连续七代人中有进士,其家族成员仕途显赫,有八人在正史中有传,是明末清初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
    临朐冯氏第16世后人冯益汉告诉记者,整个冯氏家族在精神品格、文学趣尚的承传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是偶然的,小而言之,它表现的是一种良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大而言之,它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特征。”冯益汉说,冯氏家族精神与家风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修身济世,敦族睦宗”。 
    “冯氏家族的后人也一直用这八个字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整个家族风气都非常好。”冯益汉说。 
    临朐冯氏以文学著称,特别是冯裕及其四个儿子,在复古风气弥漫的明中期诗坛,他们独标真情,反对模拟,尽管声势不显,却独树一帜。冯氏文学世家蜚声文坛,对明末清初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学者称之为“北海世家”。冯益汉告诉记者,如今整个冯氏家族中,从事文学工作的人也非常多。
    

    潍坊临朐老龙湾 图据网络
    

    明清时期的临朐冯氏是一个显赫的科举世家,也是一个文学世家。
    自明朝正德至清朝康熙二百余年间,临朐冯氏家族文人辈出,连续七代人中有进士,其家族成员仕途显赫,有八人在正史中有传,是明末清初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
    冯氏大多为官清正,以文名世。其中著名文坛,载入明、清史册的有五六人,清人王士禛说:“二百年来,海岱间推学者,必首临朐冯氏。”足见其声誉之尊。
    值得指出的是,二百年来整个冯氏家族在精神品格、文学趣尚的承传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济南大学文学院张秉国博士在其著作《临朐冯氏家族文化研究》中指出:“这种一致性不是偶然的,小而言之,它表现的是一种良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大而言之,它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特征。
    而冯氏后人冯益汉说,冯氏家族精神与家风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修身济世,敦族睦宗”。
    冯氏发达自冯裕始
    冯裕于明正德三年考取进士,累迁贵州按察司副使。自此奠定了冯氏此后二百年以科举兴家族的家风。
    上世纪六十年代临朐冯氏修族谱,其《冯氏族谱序》中曾自豪地说:“考省邑志乘及各家谱系,山以左独冯氏一族家世蝉联,子姓繁衍,其盛莫与伦比。自宪副公裕以进士起家,发迹于辽东,复籍于临朐,嗣是而入词林者二,成进士者八,登贤者一十有八,贡例成均者二十有八……自明正德初,四百年来人才比美,后先辉映,此其所谓家世蝉联也。”儒家讲求“学而优则仕”,积极入世是明清时期临朐冯氏崛起的手段,也是冯氏家族延续明清两朝代代相传的家风之一,还是冯氏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保障。
    冯氏家族的一大特点是冯氏家族成员在性格气质、审美趣尚等方面的相互影响,榜样示范。后人所撰《冯氏家传》中记载了冯裕的一句话:“希宠者负君,媚人者负己,谋身者负人。”这是冯裕立身行事的准则,也在无形中成为了冯氏族人的族训,对整个冯氏世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冯裕有五个儿子,一子早夭,另四子才华出众,被誉为“临朐四冯”,其中两子先后高中进士。二子冯惟重以三甲六十六名中进士后,得“行人”一职,这是个随时不离皇帝左右的美差,极为荣耀。然明世宗南狩,惟重随行,途中中暑,疽发于背,但是他仍坚持以病体上路,有人劝他回去就医,他回答说:“惟重受命而出,不幸而病,方陨越是惧。敢怀首丘之念,亏死职之义为父母羞?在礼朝会而终,以尸将事,受事于朝,即命于事,乃其所也。”“忠君”思想展露得淋漓尽致,最终病死于途,为官仅一年。
    冯惟重去世之时,独子冯子履才出生百日,日后靠母亲含辛茹苦扶养长大,然子履刻苦自励不负母望,于隆庆二年中进士,子履为官做人皆有先辈遗风,不仅颇有政绩,而且军事才能突出,是冯氏家族文韬武略的杰出代表。
    更为突出也更为显赫的是冯子履的儿子冯琦。他官至礼部尚书,与堂弟助立太子事,彰显其精忠报国之心。立东宫争执由来已久,经阁臣们的不懈努力,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将册立东宫太子,诏书已下,立期将至。中官太监等掌司却以“供费不给”为辞相拖延。冯琦恐事久生变,抗言:“礼为重,不可与争。”值此时,他堂弟冯瑗以开原兵备道正率兵押运辽饷银4万出都,冯琦立追还暂时借用,费用克济。如期举行册立大典过后,接着又上慈宁皇太后徽号,次年春又举行皇太子婚礼。这三项大典都由礼部主持,冯琦终于积劳成疾。典礼完后,冯琦连章乞假,神宗不准,冯琦终逝于任上。
    冯氏家族二百余年间共出了八名进士。这个数量在明清时期众多的科举家族中虽算不上是首屈一指,但为临朐一县之冠。据临朐曹立会统计,“临朐之进士,宋朝以前尚未发现记载史料,史书可考者,元朝二,明朝二十三,清朝十四,共三十九人,内有武进士三人”。其中明清时期的三十七名进士中,冯氏有八名,占了近四分之一。
    散曲大家冯惟敏
    冯氏四兄弟驰名文苑,号称“四冯”,但以今日眼光看来,冯惟敏的创作成就远超诸兄弟之上,以散曲、杂剧、诗文等多方面的成绩使其在中国明清文学史上占有一席,。
    冯惟敏嘉靖十六年中乡试后,累举进士不第,居家25年。曾得罪山东巡按段顾言而遭逮治,时毛鹏治山东,颇有政声。可继任的段顾言反毛鹏之道。冯惟敏对段的酷虐、聚敛贪暴不仁借散曲大令进行了讽刺和揭露。如“有钱的快送来,无钱的且莫慌,寻条出路翻供状。偷与我金银桥上砖一块,水火炉边油两缸,残柴剩炭中烧坑。若无有这般打点,脱与我一件衣裳”,嘻笑怒骂,笔锋犀利。
    惟敏后任涞水知县。县内豪富任意兼并土地,逃避赋税,惟敏逮其最恶者严惩,维护了贫民利益,却得罪豪右被贬官。隆庆五年末,冯惟敏弃官回临朐,于海浮山下老龙湾畔建“即江南”亭,因称海浮山人,致力创作,颐养以终,为五兄弟中享祚最久者。其散曲现存有小令五百余首,散套近五十套,在明代曲家中可谓绝无仅有。他的杂剧《僧尼共犯》,通过僧尼私通,后经官府判为夫妻的故事,以此向假道学公开宣战。
    冯惟敏归乡后交游广泛。既与隐士雪蓑、郭第相交甚笃,又与王世贞、王家士、李开先等人联系密切。嘉靖三十六年,王世贞为山东按察司副使、青州兵备,与冯惟敏、惟讷相识,诗友唱和,交情深厚。王家士为临朐县令,敬重惟敏的才华,并请他任总纂编写了临朐第一部县志——嘉靖《临朐县志》。王家士称赞冯惟敏“先后实专其任,可谓有功于朐矣”。
    李开先是明代散曲大家,又对诸艺无所不精;家中还置有万卷藏书楼,藏有天下许多秘本。冯惟敏在京中与李开先相识,待其归来,便欣然前往拜谒。曾作《醉太平·李中麓醉归堂夜话》十八首。其一:“二十年不足,三百里无余,偶然又到子云居,下山来有主。文章不数三都赋,忠诚不忘千秋录,精通不但五车书,老先生自许。”李开先与临朐四冯的友谊保持了三十多年,期间互相鼓励,切磋学问。特别是冯惟敏,在李开先的影响下,专注于散曲创作,写出了大量的散曲作品,被人称为明代散曲第一人。
    冯氏家族之所以有如此久长的生命力,与他们秉承的家族传统密不可分。每个家族成员也自觉地致力于这种传承。在兄弟们一一谢世后,冯惟敏成了家族中唯一的长者,便自觉承担起对后辈的教导,他在散曲中几次提到“课耕读教子侄,戒儿孙躲是非”。如他在《黄罗歌·示侄》中写道:“高枕卧林间,众贤侄来问安,睡魔即渐都消散。早来也喜欢,晚来也喜欢,不来必定多萦绊。克家难,耕读勤干,何必远来看。各安生理,经书勉旃;及时耕耩,种豆满山,麦秋减却多一半。天犹旱,地正干,商霖何日遍人寰?田粮重,民力殚,常将辛苦济时艰。”
    冯氏子孙也确实不负惟敏之望,侄孙冯琦二十岁就登进士第,接到喜讯时,惟敏高兴万分,连夜写下小令《夜闻琦捷口占》:“文运到丙丁,发迹在早龄,越显的门风盛。神机妙出火牛阵,一战三齐定。耀后光前,连科决胜,赴琼林拼酩酊。金榜上列名,玉堂中树声,又千里传家庆。”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临朐,春秋时为纪之郑邑;汉置临朐,属齐郡;魏晋南北朝时屡有变更;唐宋两代复称临朐,属青州;元时属益都路;明代属青州府。
    临朐位于沂蒙山区的北部边缘,风景秀美,自古就有八大景诗广为流传:“骈邑石门晚照残,粟山孤耸落平川。冶源烟霭三冬暖,百丈瀑布六月寒。弥水澄清通地底,沂山晚翠接云端。白芽寺里枯松树,仰天高挂秋月圆。”
    其中“冶源烟霭三冬暖”指的是熏治泉,即老龙湾。在冶源,海浮山与老龙湾相映成趣,历来是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来此地,并在他的《水经注》中写道:“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矜。”并称“熏冶水已成名迹”,冯氏自辽东返籍后,冯惟健、冯惟敏将此地买下,山下的即江南亭为冯惟敏所建。在隐居冶源的日子里,他创作了大量的散曲、杂剧。之后冯氏后人不断在此建亭筑庐,从此便成为冯氏园林。
    冯氏世家不可避免要受到临朐好山好水好风气的影响,既承继先人的影响,又把世家的风格融入其中,丰富了临朐乃至海岱的人文气象,“冯氏世家的诗文创作得江山之助为多,他们也像许多文人一样,履迹所至,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咏山水之风姿,如此则必然留下地域的痕迹”,于是故乡临朐,首当其冲地成为他们吟咏表达的对象。
    冯惟敏有散曲《冶源大十景》,用十首小令描绘其风景之美。其一曰:“冶官遗庙,千山环抱,铸剑池彻底澄清,飞云阁半空缥缈。柳阴中小桥,柳阴中小桥,渔樵径道,游人登眺,尽日逍遥。上到摩天岭,方知此处高。”
    冯惟健自号冶泉,即得之熏冶泉。“熏冶”一名,传说春秋末期著名铸剑师欧冶子曾以此水铸剑,后来此水便以“熏冶”为名,“冶源”亦由是得名。冯惟健写过《游冶泉记略》、《冶泉记》等文。冯惟重一字芹泉,“芹泉”亦为临朐一景。《青州府志》记载:“芹泉,在府城西南五十里,中多芹菜,故名。”冯惟敏号石门、海浮山人,其作品集还命名为《石门集》,“石门”即石门坊,临朐八大景中“骈邑石门晚照残”之石门;“海浮”即海浮山,“海浮山,在县治直南二十五里,下临熏冶水,上有神祠,疏松数株,叆如碧云,下与水边密竹俯仰相映。”
    青州、临朐的人文环境对冯氏家族的影响巨大,与临朐冯氏家族成员同时代的临朐籍进士有二十余名。他们之间或为同年、或为同僚、或为师友、或为姻亲关系,来往密切,形成了一个文人圈子,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张秉国在研究临朐冯氏家族多年后评价道,“冯氏世家自冯裕开始,数代的品格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些优秀品格,不是靠严厉的庭训,更多的是前辈的示范和同辈的砥砺,濡染熏陶,自然内化到他们的立身行事之中,从此形成了一种家族性格”。
    这种家族性格已然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优良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