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丁肇中回日照,推开祖居的大门。(资料图) 丁肇中一直念及自己的祖籍故里——日照涛雒镇。他在战乱中离别故乡,故乡仅仅留给他一个童梦般的印象。 但就是这个小镇,在近代中国的百年激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从这里走出的丁家人,参与了近现代中国的种种变革,他们中既有实业家,又有政治家、教育家,诞生过同盟会的创始人,还出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着实让这个家族分外耀眼。 从科宦世家到经商世家 11月21日,距离日照海边不远,就是丁肇中祖居,规制之宏大让记者颇为震撼。 祖居“种德堂”建于清光绪年间(1898年),商号“同生”,为“五宅”内一大庭院,共有各类房屋33间,建筑面积560平方米,是丁肇中曾祖父、祖父家庭住宅。“日照丁氏是经商世家,丁肇中家也是经商的。”日照丁氏第十五世丁梓元告诉齐鲁晚报记者。 不过,日照丁氏家族一开始经商的寥寥,而是致力于仕途。 “日照丁氏家族仅在清朝,即出了14名进士和49名举人。”丁梓元介绍,日照丁氏崛起于明末清初,在清初出现了很多官员,“如担任福建按察使、江西布政使的丁士一,还有其他担任知府、知县的。” 但到了乾嘉时期,日照丁氏在仕途上开始走下坡路。道光至光绪年间,又逐渐复兴,特别是道光元年(1821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间的84年,丁氏家族共产生了8名进士、8名举人。 随着中国被迫开放,丁氏家族不满足于科举,转而瞄准商机。日照丁氏家族研究者、北京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副会长刘少华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其实在清朝中期以后,丁氏家族就开始从事一些商业活动。 咸丰年间,丁开轩开办了“广记”商号,做运输业务,“‘广记’有大风船4艘,土地2500亩,是涛雒最大的商号兼地主,丁守存也在江苏赣榆县开设‘广记商行’,资本20余万,开展运输买卖业务,每年净收入达5万元。”刘少华说。 辛亥革命后,全国兴起废私学、办学堂、建银行的风潮,各地提倡发展民族工商业。于是,日照丁氏后人丁廉泉,与他人合股在涛雒镇开了“汇昌银号”。 “这是日照第一家私营银行。”丁梓元告诉齐鲁晚报记者,清光绪年间,丁廉泉给涛雒的大铺号“广记”当店员,被派驻上海多年,除给“广记”采购、推销货物外,还给上海一些商号推销物资。家乡的花生米、花生油等土特产,经他运到上海,而上海的洋布、纸张、火柴等也要经他销往涛雒,“丁廉泉就是如此发家的。” 挣到钱后,丁廉泉便在涛雒放贷,如此慢慢创立了银行。 涛雒曾是日照最大的集镇,海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货栈、商行等铺号一度多达83家,其中有72家出票子,“汇昌银号”也因此有了长足发展。 丁梓元还告诉齐鲁晚报记者,父亲丁希梅就是经商出身,“和丁廉泉一样,往返于涛雒和上海两地,将两地物资运往对方。”丁希梅还是当地药店“济生堂”的董事长,“建国后,济生堂改为涛雒镇卫生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