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而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对《诗经》阅读体验的经典概括。 1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赏析:《关雎》是《诗经》第一篇,这首诗描述了—个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诗的妙处在于对爱的叙述直白又含蓄,他不敢当面向她表白,却让自己沉浸在爱的幻想中。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而羞涩。《诗经》篇目中有关爱情的描写有很多,有场景式的描写,也有对话式的叙述,更多的却是如《关雎》这样的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绘,这种爱,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 自古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数千年前的春秋时代就产生了许多民歌,流传下来集成了这部《诗经》,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是中国最前沿的古文化典籍,而这首诗是《诗经》的第一篇,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史载《诗经》是孔子晚年为授徒而编纂的教材。孔子把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的第一篇是有其用意的。他认为,食与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谁都无法回避,但不回避并不代表放纵,欲念是需要尺度的。《诗经》将《关雎》放在开篇,意在教化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孔子在《论语》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濉》即是“思无邪”的典型标本。《关雎》所写的爱情,其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这种爱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恋观念,也符合儒家“以明教化”的目标,因而被编在《诗经》的首篇可谓适得其所。 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存有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它描写的是男女爱情;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还有人认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而是抒发一种“志”:表象是君子对淑女志在必得的追求,实际上是抒发君候对贤才的渴求。无论主题如何,读这首诗,能从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远古自然气息。 2 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赏析:这首诗写了人们对“召伯”的敬爱。召伯:姬奭,史称燕召公,封地为召。历史上召伯仁厚于民,以致于后人对他非常怀念。甘棠:棠梨,杜梨。 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砍伐,召伯曾经住树下。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损毁,召伯曾经歇树下。梨棠枝繁叶又茂,不要修剪莫拔掉.召伯曾经停树下。另外,大家知道作家巴金原名叫李尧棠,字芾甘,他的名和字,都来自于这首诗。 3 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 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 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 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赏析:古代常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这首诗中的“叔”指三哥。这首诗运用反衬法,勾勒出了以为仁义的文武双全的男子: 三哥打猎在野地,里巷空旷不见人。哪是真的不见人?只是没人能与三哥比,他确实俊美又谦仁。三哥打猎在冬季,里巷再没人喝酒。哪是真没人喝酒?只是没人能与三哥比,他有为又聪秀。三哥打猎在郊外,里巷再没人骑马。哪是真没人骑马?只是没人能与三哥比,他英俊勇武本领大。 4 淇奥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璓莹,会弁如星。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君子有德行的诗,也是诗经中的名篇。淇,是河南的一条河;奥,是河道弯曲的地方。这首诗非常有意境,磋磋琢磨原本是古人制作玉器的手段,诗人用治玉象征君子在品德和学问上的积极修养,还通过这位君子身上带的玉器和帽子夸奖他: 向远看那淇水的小河湾,竹林葱茏一大片。有位君子文采风流无人能比,治学如象牙骨器一样打磨切磋,又如宝玉一样精雕细琢。他的仪容庄严威武,胸怀更宽广,他的地位显赫心地光明更磊落。这样的风流文采美君子,记在心头永远歌颂他的功绩。 向远看那淇水的小河湾,翠竹林青翠挺拔一大片。有位君子文采风流功德全,耳边垂着的坠子玲珑剔透有玉石镶嵌,皮弁上缀着的珍珠灿烂如星光闪闪。他的神态庄严威武,胸怀更大度,他气宇轩昂地位更超然。这样道德高尚的君子,如何能不让人对他时常想念。 向远看那淇水的小河湾,翠竹林密密森森一大片。有位君子风流潇洒令人钦羡,质地精纯如金似锡,才沛德纯有如圭璧。胸怀豁达举止优雅,气度宽展、抱负远大。妙语谈吐、善于辞令,练达节制、体贴温和、决不轻狂。这是发自心底的极度赞誉,似是要以南山之林为笔,东海之水为墨来抒写他的完美崇高,可见被誉者的才能之大、德行之高。 5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赏析:《木瓜》是《诗经》中的名篇,传诵很广。它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很多作品中均有体现,如汉代张衡《四愁诗》中:“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关于《木瓜》一诗的主旨,古往今来见解颇多。汉代《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意思是说卫国遭遇狄人侵犯时,齐桓公曾经救过卫君。卫人思念桓公的恩惠,欲以厚礼去回报故而作此诗。 华夏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遵循着“来而不往非礼也”的信条。从宋代开始,《木瓜》“男女相互赠答”之说开始盛行开来。朱熹在《诗集传》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似《静女》之类。”他认为这首诗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客观来说,本诗并没有在字面上透露任何详细信息,也没有什么蛛丝马迹可供读者寻找。所以平心而论,这首诗的范围很广,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木瓜》一诗的主题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想象,送朋友,送亲人也许都无可厚非,因为它就是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生活中的真诚无处不在,它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就像《木瓜》中果子与美玉的价值大不相称,但是物品本身的价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信物代表着两颗没有戒备、坦诚相待的心,它就像一座桥梁,沟通着彼此的心灵。 ◎本文参考书目为《诗经(全注全译)》,转载请注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