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李白纵横家思想简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2-13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 钟金贵 参加讨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享誉世界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为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而奋斗不息的坎坷的一生中, 纵横家思想始终贯穿其一生, 规定着他的人生理想和处事方式。分析李白这一思想, 有助于我们对其人其诗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
    李白纵横家思想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所学及盛唐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李白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楚河流域) , 约五岁时他家迁入蜀中绵州昌隆县( 今四川省江油县) 。短暂的西域生活对其个性、心理、气质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并且其父李客及父辈亲属都是久居西域受当地风气的影响很深, 而西域人性格开朗、好饮酒、击剑、弹琴高歌, 李白自然深受其影响。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说他:“少任侠, 不事生产, 名闻京师。”魏颢《李翰林集序》写他“少任侠, 手刃数人”。可见, 青年李白以任侠为尚。此外, 李白家乡四川, 地处偏僻又交通闭塞, 人们受传统思想约束较少, 因而个性相对张扬, 思想比较开放, 乐于兼收并蓄各家思想, 使得视为乱世之学的纵横术也得以流传。如“吾爱鬼谷子”、“囊括经世道”( 《感遇》十一) 的诗人陈子昂就深谙纵横之术, 他是李白的前辈诗人又是同乡, 这对李白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李白从小是在一个思想较为自由的环境里长大的, 因此, 他所接受的并不是严格的正统的儒家教育, 而是学习的范围相当广泛, “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 并“好剑术”( 《与韩荆州书》) 。并在他大约十七、八岁时拜“博学韬略, 任侠有气, 善为纵横学”, 著有《长短经》的征君赵蕤为师, 从学岁余。《长短经》是“以王霸之道, 见行于世”之书。其中, 多次称颂傅说、屈原、鲁仲连、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也讲述了许多历史上出身微贱的杰出人物, 当他们的才华得到帝王赏识后, 一步登天成为宰辅, 建立殊勋, 如傅说、百里奚、姜太公等; 亦列举了许多先秦的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的成功和游说技巧等等, 这些无不对李白的人生理想、生活道路和政治抱负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李白正是从赵蕤那里直接师承纵横家思想的。
    同时, 李白的纵横家思想又是以当时社会环境为滋生繁衍的现实土壤的。隋末唐初, 各路义军风起云涌, 争雄图霸, 为志士豪杰提供了逞辞辩说的广阔的用武之地。唐初的开国元勋, 许多都是几经“纵横”, 审时度势, 投奔到李世民麾下效力的。如“见天下渐乱, 尤属意纵横之说”( 《旧唐书 魏征传》) 的名臣魏征以及秦叔宝等这些志士豪杰的功成名就无不撞击着李白的心扉, 激荡着他的热血。而当时唐朝一统天下, 商业繁荣、城市发达, 显示出一种向外开放、融汇中外而奋发有为的旺盛生命力, 整个社会从高门大户到寒门庶族, 从统治阶层到平民百姓, 都弥漫着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自己: “白陇西布衣, 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 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表达了强烈的自信心以及纵横家那种充分肯定自我和豪情自溢的精神, 即使屡经挫折, 仍初衷不改。
    二
    唐朝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朝气蓬勃、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使生活于其间的文人都不甘平庸沉沦, 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广开言路的招贤揽能, 不次擢拔的诏令令文人参与政治的热情空前高涨。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亦不例外, 从少年时期起便胸怀大志, 希图有所作为, 但他不愿通过科举途径, 走上政治舞台。而是在他二十六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 。从那时起, 李白便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负, 希望通过不平凡的道路, 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李白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理想而辞亲远游的呢? 在他二十七岁时作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阐明了他的宏伟政治抱负, 即要“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他这种非常自负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事业心, 一直贯穿他的一生。李白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希望一生能在政治上大展鸿图、建功立业。他常自比战国时的苏秦, “乐毅方适赵, 苏秦初说韩”。又自比张仪, “笑吐张仪舌, 愁为庄舄吟”。又常以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要效法管仲、晏婴一类在政治上有显赫成就人物, 由布衣而卿相,辅佐帝王, 使国家强盛, 社会安定。同时, 他又有功成身退的思想, 这是他从历史教训得到的启示。如商鞅、吴起、文种、白起等功成不退, 终招杀身之祸, 而范蠡等功遂身退, 逍遥五湖。“吾观自古贤达人, 功成不退皆殒身。”( 《行路难》其三) “功成身不退, 自古多愆尤。”( 《古风》第十八) 而当时, 李邕、裴敦复被杖杀, 皇甫惟明、韦坚被赐死, 李适之被贬自杀的现实, 也使他看透了官场的险恶黑暗。但李白的功成身退, 不完全是消极地避祸, 而主要是鄙薄富贵、崇尚气节、向往自由。因而, 他非常仰慕功成不受赏的历史人物, 如朱亥、侯嬴、鲁仲连、张良等。而鲁仲连更是李白最为倾慕的人物, 他曾经这样赞美鲁仲连: “齐有倜傥生, 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 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 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古风》第十) 他反复地说: “愿一佐明主, 功成还旧林。”( 《留别王司马嵩》) “待吾尽节报明主, 然后相携卧白云。”(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 李白“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功成身退的思想正是对战国时纵横家的功利主义的净化和对战国时豪杰义士侠义行为的深化。
    李白常称自己“怀经济之才”( 《为宋中丞自荐表》) , 但他又不愿走科举之路, 去求小官, 而是“喜谈纵横术, 好语王霸略”。想步先秦纵横家后尘, 由布衣而卿相, 辅佐帝王。为了实现他“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在他十六年的漫游生活中, 他积极采取了任侠、隐逸、求仙访道、诗文会友、干谒公卿等方式去交接各种人物, 并显示出了他在诗文方面的杰出才华。李白的朋友崔宗之描绘他的游说情况是: “清论既抵掌, 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 历历王霸道。”( 《赠李十二》) 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 终于“名动京师, 上皇闻而悦之”( 《为宋中丞自荐表》) 。在天宝二年(743) 被召入长安。当李白被召的时候, 他非常高兴且十分自信,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 俨然以谋臣策士自居 “游说万乘苦不早”( 《南陵别儿童入京》) , 满以为可以实现“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的宿愿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