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运动员扬威奥运,京剧脸谱也走上奥运舞台。在一张张鲜活的脸谱背后,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晕染。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有着8年花脸的专业历练,又师从著名京剧研究家,古稀之年的盛华,在黑白红黄的色彩中耕耘了一生。他笔下勾绘的京剧脸谱有出处、有根据,力求准确、讲究实用,他更希望将脸谱背后的蕴意传递给人们。 少年学戏,养成对“勾脸”浓厚兴趣 小巧的模型整齐排列,足足占满了两面墙壁。在彩色线条与图案组合下,这些用石膏制作的脸孔仿佛有了生命,显露出或喜或嗔,或怒或威的表情。 对盛华而言,它们还有着各自的身份——总共432个立体脸谱,对应的都是京剧里的具体人物:“一看就知道谁是谁”。 盛华乐于站在作品前为来访者讲解脸谱知识,70岁的他声音洪亮、身形矫健,一头圆寸不见几根白发。少年学戏,赋予他良好身体基础的同时,更让他与脸谱结缘一生。 回想当年,盛华笑称学戏纯属偶然。1957年,中国戏曲学院拍了个纪录片《含苞待放》,社会反响很大。次年,《北京日报》刊登了学校的招生简章,“免费管饭、管服装”更是吸引了无数人。虽然对京剧一无所知,家里也没人从事这一行,盛华还是本着试试的心情报了名。两轮考试下来,嗓音和身体条件好的他被顺利录取。 入学后,盛华被分到净行学花脸,乖乖按照老师要求练基本功。令盛华难忘的是,跟侯喜瑞先生学《盗御马》时,请学校的孙盛文老师为自己勾窦尔敦:“老师下了班不回家,买个面包吃完就帮我勾。”勾完一照镜子,盛华惊喜地发现,十几岁的自己勾出脸来这么精神好看!对勾脸的兴趣就更大了。 从那以后,盛华开始注重对脸谱的收集。为了尽量准确记录,他买了个烧好的脸型模子,填入胶泥后抠出来晒干,涂上白底,发现新脸谱赶紧画出来:“当时就是觉得有意思,一边是练一边也是玩儿。” 脸谱画得精妙,最重要是“找地方” 盛华书房的柜子里,摆放着一套绘制在蛋壳上的脸谱。那是鸡蛋尚需凭票供应的上世纪70年代,他每月一点点买来、精心处理之后画的。几十年来,盛华为收集、绘制京剧脸谱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纸、石膏、葫芦等形形色色的器物上绘制的脸谱少说也有上万幅。 钻研过程中,盛华注意到生理学大家、京剧研究家刘曾复先生所著的书,通过同学耿其昌引见,盛华得以结识刘老先生,并了解到老先生对京剧脸谱更为系统的研究。盛华解释,脸谱并不是丰富漂亮的颜色堆砌,或者单纯地描摹图案与线条。一个“谱”字,意味着规范和章法:“比如张飞的豹头环眼,眼窝和眉毛的位置应该画在哪儿?脸谱本身是配合演戏的,演员在舞台上有表情,肌肉要动弹,如果不知道哪里起笔哪里停笔,看上去就别扭。” 盛华认为,脸谱画得精妙,最重要的就是“找地方”。刘先生对京剧了解颇深,又通生理学,对脸谱配合演员面部肌肉表情掌握得十分熟稔。跟刘老先生接触、学习的过程中,盛华越发感受到系统脸谱理论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此外,很多长久不再表演的戏,里面的角色脸谱也面临失传,必须继承下来。1995年,80岁的刘曾复被盛华的诚心打动。举行拜师仪式后,盛华成为刘老先生唯一研习脸谱的学生。 脸谱背后有“文、理”,经典不可随意更改 除了向刘老先生学习脸谱,盛华还聆听了不少老先生自己传承脸谱的故事,对脸谱背后蕴藏的“文”与“理”有了更深的感悟。 盛华回忆,刘老先生称自己掌握的脸谱基础,来源于清朝末年一位享有极高声望的花脸演员钱金福。更早以前,脸谱带有很明显的原始色彩,不那么精细。钱先生着重研究人物的表现,创造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新脸谱。 例如,《定军山》这部戏中,曹操派夏侯渊与黄忠作战,镇守定军山。以往戏中夏侯渊都勾不对称的歪脸,出来后看着像是个“草包”。后来钱先生琢磨,这么重要的关口能被曹操派去镇守,夏侯渊绝不是“草包”,就给改成了一个对称的黑脸:“这些角色到底长什么样没人知道,但设计出的形象要说得出道理,才能受人认可。” 研习脸谱,盛华深感于前人巧夺天工的设计,约定俗成、化为经典后,脸谱是不能随意更改的,否则便是不尊重历史和前人的创造。而若遇到以往没有的人物,设计脸谱时同样得讲究章法:“先看故事,再看性格,得是懂戏的人才能设计出好的谱式。” 退休后,盛华有了更多时间琢磨脸谱。2013年,他作为刘曾复先生唯一入室弟子,成为东城区“京剧脸谱绘制”代表性传承人。 常来拜访盛华的爱好者不少,但他目前还没有正式收徒。他中意的是科班专业出身的人,能够更理解脸谱“表演”、“实用”的意义,而不仅仅停留在欣赏。他一再强调,京剧脸谱要符合规范和章法,据他观察,听京剧的人确实少了,但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反而多了:“我也很想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的,真在哪儿。几百年积淀下来这套规范的东西,应该介绍给人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