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如果说中国文化相信“德性就是力量”,那么西方文化更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从进化论模式考量,20世纪应该是文明最开化的时代,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从而出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幕,这是非常反讽的。 孟子说:“仁者无敌”,相信德性的力量。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讲究“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这也正是孟子乃至儒家之所以主张“德治仁政”的重要原因。因缺乏功利上的考量,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也就不计较一日之长短,不以成败论英雄。 那么,德性何以是力量?因为在儒家看来,“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这些弟子之所以服膺孔子,心甘情愿地追随孔子,决非强迫的结果,而是孔子自身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感召的结果,是心悦诚服的表现。这充分显示了道德人格的巨大感召力,这种感召力可以进一步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个道理。就国家治理而言,孟子讲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其实孔子早就指出:“德不孤,必有邻”。“仁者无敌”之说源于孔子,因为他说过:“国君好仁,天下无敌”。孟子同样重申:“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因为“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若施行仁政,“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仁者无敌”的“无敌”,说到底不是别人打不过你,而是相互敬爱,以其自身人格的感召力化敌为友、使之捐弃前嫌,从而化干戈为玉帛,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如孟子所说的那样,“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这是从肯定方面说的;若从否定方面说,则是“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就此而言,“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从表面看起来,道德的确是柔弱的。因为道德说到底就是人为自己立法,它类似于人工规则,而人工规则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可违反性。因此,道德往往显得很脆弱。这也正是不少人之所以不相信道德力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只有道德才能彰显人的崇高和尊严。在此意义上,道德又是最强大的。它就类似于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谓的“思想”。帕斯卡尔说:人的思想就像是一根孱弱的芦苇,哪怕是一阵风、一场雨,就足以摧残它,但它却代表了人的尊严。离开了它,人之为人就会丧失其最后的根据。 道德的力量虽然柔弱,却又是韧性的。放眼上下数千年的漫长历史,无论是物质的力量,还是制度的力量,抑或是知识的力量,都不如德性的力量来得那样久远和悠长。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一切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无情淘洗中灰飞烟灭了,唯有那“感天地,泣鬼神”的德性之光,能够穿透历史的漫漫长夜和重重屏障,依然熠熠生辉,撼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相隔悠悠千载,今天的人们仍然感动于古代的道德楷模及其事迹,其中的原因何在呢?除了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之外,我们还能找出什么其他的理由?正是基于道德的这一特点,冯友兰先生说“道德无古今”、“道德无新旧”。这种历史穿透力,不恰恰是对“仁者无敌”的最好诠释吗? 如果说中国文化相信“德性就是力量”,那么西方文化更强调“知识就是力量”。当西方文化以现代化面目蔓延开来之后,人们不再信任德性,而是偏好知性。古希腊神话有所谓“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之说,中国先秦的韩非子也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其实,道德的真正衰颓是伴随着现代性来临的。在现代性语境中,道德合法性在学理和实践层面上都面临危机。从进化论模式考量,20世纪应该是文明最开化的时代,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从而出现了人类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幕,这是非常反讽的。现代人无可逃避地面临着一个痛苦的抉择:究竟是按照肉体原则向物质的世界沉沦,还是按照心灵原则向精神的世界提升?这的确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相信“知识就是力量”,还是相信“德性就是力量”?儒家文化主张选择道德的拯救,这才是人类在未来的真正出路。因为倘若摒弃了道德,只剩下实力的角逐和计谋的博弈,得到的结果就只能是冤冤相报,永无穷期。 今天的人类能够利用越来越多的知识去驾驭、支配、控制、征服自然界,到头来却不得不承受大自然带来的种种惩罚。我们遭遇的各式各样的灾难,又有哪一起不是看似天灾而其实不过是人祸呢?培根所谓的“知识就是力量”,到了20世纪已然沦为福柯所谓的“知识就是权力”。当我们拿知识的态度和眼光去看“人”的时候,我们“发现”的究竟是什么呢?亚当·斯密从经济学角度发现了“经济人”,拉美特利从机械论角度发现“人是机器”,达尔文从生物学角度发现“人不过是高级动物”,如此等等。在知识的视野下,“人”沦为一种非人格的存在。西方主知的文化通过殖民统治征服异族文明,靠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坚船利炮和进化论逻辑。前者提供了现实力量,后者提供了内在理由。按照进化论,“落后”就理应被淘汰出局。但是,这种“力量”真实吗?有道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知识的过度扩张,显示了它自身的内在危机。 相信“德性即力量”的中国文化怎样呢?李约瑟指出:“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认识到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将自己的文化强加之于邻邦的人民。”这个判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与自然也保持了总体上的和谐,因为中国人始终保有一种“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