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王蒙、鲍鹏山、杨朝明做客山东卫视《新杏坛》

http://www.newdu.com 2017-12-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2014年12月16日,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著名学者鲍鹏山、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做客山东广播电视台《新杏坛》节目现场,带来一场“传统文化与家国梦”大型论坛,与现场一百余名观众分享,探讨如何让儒家文化及其代表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助圆中国梦。
    论坛中,三位嘉宾就“传统文化与家国梦”各自发表了主题演讲,然后进行了对话和讨论,还与现场观众亲切互动,解答了从大学生到媒体记者,从基层工人到大学老师的诸多疑问。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台上台下坐满了聚精会神聆听的观众。在提问环节,现场观众积极踊跃,嘉宾的精彩回答引得现场阵阵掌声,将论坛推向高潮,整个论坛比预计时间延长了近一个小时。
    小编将现场精彩内容编辑后发布如下文,以飨读者。
    [谈吃苦 话人生]   
    “你以为天不降大任,你就不吃苦了吗?没那个事!”    
    王蒙出生于1934年,正是旧中国风雨飘摇的时期。他说自己经历了必须给日本兵鞠躬的屈辱时代,走过了中华民族最危难的岁月。如今王老已经八十岁,从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他见证了共和国诞生和发展的全部历程。在节目现场,王蒙自称“我自己挺阳光!”
     
    当被问到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陪伴他度过自己大起大落的前半生时,王蒙引用《孟子》中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王老表示“你以为天不降大任你就不吃苦了吗?没那个事!”人想生存下去就要吃苦,吃苦可以说是人生的常态,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
    先贤的智慧让他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他说“一个人有许多事做是一种幸福,”谈到自己晚年还潜心老庄思想和在《新杏坛》录制节目,他笑言还可以有所作为,“老夫聊发少年狂,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事。”王蒙充满智慧与幽默的回答博得了现场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鲍鹏山说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请缨到青海支边,在青海一呆就是十七年。在艰苦生活中,他与诗书为伴,先贤的教诲为他构筑起的强大的精神世界。他说自己的人生选择受父亲影响极大,父亲家国天下的情怀在他成长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鲍鹏山说自己的父亲读了两年私塾,他读的是《千家诗》,读的是《论语》,这些传统经典不仅影响父亲的人生境界,还影响了自己。“在我父亲给我提供的精神世界里面,有古代的诗歌,有孔子有孟子,因为我父亲的影响,我的世界比我的那些伙伴们我多出一个世界”。“传统文化为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 
    谈及家庭的影响,杨朝明说自己出生在农民家庭,家族中崇文尚德的氛围让他十分受益,后来他对传统文化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他的家庭成员也大都爱好传统文化,他的爱人和儿子学的是中文专业,弟弟学的是历史,侄子学的也是中文,杨朝明戏称可以组建一个“家庭文史研究所”了。
    [谈物质生活]   
    “君子不器”,君子不仅仅要谋生 
    现代社会中年轻人普遍面临着物质生活上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房子、车子等物质条件绑架了年轻人的爱情和婚姻,也羁绊了他们的理想和未来,当被主持人问到传统文化究竟能为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带来什么问题时,三位嘉宾也做出了精彩的回答。
    王蒙谈到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认为虽然这句古语有庸俗的地方,但也有积极的一面,能激励人奋发读书,他与现场的女性朋友和主持人打趣道,“如果我一点儿书都不读,今天能见到现场这么多颜如玉的朋友吗?能见到颜如玉的主持人吗?”引得现场一片笑声。
    随后王蒙话锋一转,说传统文化不能带来房子、车子,但是它可以优化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朋友、长辈,怎样对待顺境和逆境”。王蒙更是风趣地打起了“保票”,称如果有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而一无所获,他愿意“赔偿”。
    在鲍鹏山看来,物质生活是一种谋生的层面,而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谋道的层面,孔子讲“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不仅仅是要谋生,鲍鹏山通俗地讲到,君子就像一把菜刀,可以用来切菜、甚至偶尔用来砍柴,但是不能去砍人,传统文化就是告诉你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教你有修养有道德,所以当下的年轻人应当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寻找到人生的方向。
    杨朝明则认为在探讨“能在传统文化中获得什么”之前,首先要关注学习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正本清源,破解误读与曲解,对传统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筛选,才能做到古为今用。他说如果学习传统文化只是为了物质生活,那么你永远满足不了,今天你买五环的房子,明天就会想要三环的房子,所以我们不能功利性地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在于世道人心,在于修身做人之道
     
    [谈世道人心]  
     “人的心灵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弘扬熟悉传统文化,要从人心中熟悉。”王蒙认为典籍、孔庙孔林等建筑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但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首先在于人心,孔子最重视的就是世道人心。谈传统文化的目的正是为了世道人心,让行为和权力系统符合人心,才能和谐发展。王蒙表示,世道人心对今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仍然有意义,世道可兴、传统可取,中国人要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充满信心,挖掘出对世道人心有益的东西,予以继承、弘扬和发展。
    鲍鹏山在名为《中国人的人性与道德》的演讲中也谈到了人心的话题,他说孟子的“人性善论”为我们这个民族,确立我们自己独特的道德基石。人生下来你就带了一颗善的种子,但是只是一颗种子,这个种子可能不发芽,或者发了芽以后也可以夭折,或者根本不结果,所以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培养自己内心中的善,让这样的果子生根发芽的过程。
    鲍鹏山认为人性是否本善并不是一个客观事实的存在,关键看我们内心是否有“善”的信念,是否相信人心的“善”。他举例子说,一个老人给一个小伙子说你出远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但是这个小伙子在火车上看到周围人唱歌,在弹吉他、玩音乐,车厢里一片欢声笑语,他自己受到感染也加入了他们,车厢的人们组成了一个临时乐队。鲍鹏山打比方说,如果一列没人说话的车厢是我们的社会呢?那该有多么可怕,大家都不说话就会死气沉沉,所以选择是一种智慧,要有选择相信人心本善的信念。 
    [谈治国理政]  
     “儒家治国理政的核心命题是为政以德,靠道德治理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千年以来的治国理政之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东周时候起,诸子百家就致力于探讨治国理政之道,特别是儒家所提出的以德治国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人民。在演讲中嘉宾也分享了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智慧。
    王蒙在名为《传统文化与治国理政》演讲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下治国理政、权力系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治国”的智慧,他引用《论语》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话,就是说统治者不仅仅是权利的化身,也是文化和道德的化身。他道德高尚,所有的星星,就像围绕北极星一样都围绕着他,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法和理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治国理政的核心命题是为政以德,靠道德治理国家,孔子提倡政治上的道德理想主义,主张仁政,反对暴政,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中国缺少权力制衡,以德治国客观上形成了对权力系统的道德和文化监督,儒家思想中强调秩序、尊卑长幼,君臣父子,使社会聚拢,因此为政以德是非常有意义的。”王蒙说。
    关于传统文化中的治国之道,杨朝明在演讲中讲到“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德”与“法”的有机统一,在当今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做一个有素养的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为政以德”是对管理者的要求,要求管理者治国以礼,明礼修身,循道而行。 
    论坛结束之后,三位嘉宾回答了现场观众的踊跃提问,嘉宾们的精彩回答,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传统文化与家国梦”论坛系列节目近期将在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播出,《新杏坛》的播出时间是每周日早06:20,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