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序》两端留白简的意含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被命名为《孔子诗论》的一篇,笔者称之为“古《诗序》” ,已有另文论及。 古《诗序》有一类简两端都有留白,与其他简对比,非常特别。其他的简文完整者上下端都写满,大约五十四至五十七字,而这一类留白简写满大约三十八至四十三字,这些简文内容带有概论的性质。这种情况很像后世书籍中将一定内容“低格写”的作法,但古《诗序》留出如此大的天头和地头,几乎近于一种“奢侈”。整理者可能鉴于这样一些因素将有留白的简文放在前面,并称为“诗序”。 由邢文先生主编的《国际简帛研究通讯》第二卷第二期发表了李学勤先生重排的简序,对比原来所排简序,改变颇大,排好的简序大体合乎传统的风、雅、颂的顺序。我个人认为其中至少有三个大的意群相对完整,而其中第二十一、二十二号简与第六号简相编连,并按简文的重复规律补加缺字后,可谓天衣无缝。今举其例: ……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鳲鸠》吾信之,《文王》吾美之,《清【庙】吾敬之,《烈文》吾悦(二十一)之。《昊天有成命》吾【】之。《宛丘》曰:“洵有情”,“而亡望”,吾善之;《猗嗟》曰:“四矢反”,“以御乱”,吾喜之;《鳲鸠》曰:“其仪一”,是“心如结”也,吾信之;《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吾美之;(二十二)【《清庙》曰:“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乍(亡)敬唯人”,“丕显唯德”,“於乎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颂……(六) 这一简文段落的编连无疑是准确的。但解决了一个简文编连的问题,却带来一个更难理解的问题,就是那些两端留白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第二十一号和第二十二号简属满写简,而第六号简属留白简,这样一编连,留白简就放到满写简后面去了。以前出土的竹简有过这种情况:本来有的字后来脱掉了。李学勤先生因此推想,此文本来都是满写简,后来因某种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一部分简文的字迹脱掉了。但为什么六支简脱字会如此齐整,却难以解释。并且有学者又去过上海博物馆亲眼看过原件,看过原件后即否定了这一推想,因为这些简端留白处并无写过字的痕迹。 我看到李学勤先生这种编连后,首先认为编连准确,一定是如此。但必须对这些留白简的现象作出合理、圆满的解释,这种编连形式才能最后被接受。我想过多种可能性,都被自己一一否定了。当我再仔细研究简文时,发现满写简之间文意连贯,留白简之间文意间断。我的脑子里于是闪出一个答案,它既简单又合理。留白简的真正意含,并不是所谓“诗序”,而是意味:“此类是残简!”就是说,竹书抄写者所用的底本已经有残简,他大概知道竹简残缺的大致字数,因此在抄写时预留了空白,一是向读者提醒这部分是残简,二是希望有朝一日找到完本,将缺字补齐。如果这一分析不误,那么,这篇简文在当时已经是珍本,抄写者与简文作者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间隔。假如此竹书的抄写年代与郭店一号墓墓葬时间接近,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而竹书作者在春秋、战国之交,那时间已经有一、二百年了。而这一时期正处于一个历史传承的断裂性时代,以致清代学者顾炎武指出,自周贞定王二年(公元前四六七年)至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三三四年)凡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竹书抄写者未能如愿补成完本,只好抱恨而终,将此残缺的珍本带到了地下。 二、改换简文排序思路 如上所言,两端留白的简文的意含既然不是所谓《诗序》,而是残文的标识的话,那就要考虑改换简文排序思路。 首先考虑这些残文原来在竹书的什么位置,我认为可以有两种考虑:一是全部在篇末;二是篇首、篇尾可能都有残简。因为留白简的内容基本是概论性质,如果全置于篇末,于心似觉不安。因为古人作文极其考究,我们所知道的就有所谓“草创之,讨论之,修饰之,润色之”;“约而达,微而臧”等等讲究,篇首一定有概括性的论点。有鉴于此,我从第二种考虑出发,试着重排简序。我是以李学勤先生的排序为基础进行重排的。排好后与李先生的排序颇有异同,现分列出两种排序,以资比较和说明。甲序为李先生所排定,乙序为我所排定。 甲:10;14;12;13;15;11;16;24;20;27;19;18;8;9;17;25;26;23;28;29;21;22;6;7;2;3;4;5;1。 乙:4;5;1;10;14;12;13;15;11;16;24;20;27;23;19;18;17;25;26;28;29;8;9;21;22;6;7;2;3。 这样排好后,一篇结构讲究、逻辑清晰、语意连贯、首尾呼应的古代佳作便朗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现略作分析和介绍: 一、本文现以第四号简为首简,立论由比喻起句,符合《诗》以赋、比、兴起句的特点:“曰:诗,其犹平门与?” 所谓“平门”,是贵贱上下皆可由此通行的交通要道,以此喻诗乐有沟通社会各阶层情志的文化功能;并同接着的第五号简进一步讨论诗有统一信仰(“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的宗教性功能,以及倡导王道(“秉文之德,以为其业”)的政治性功能,接下去的第一号简中有“诗亡〖〗志、乐亡〖〗情、文亡〖〗言”的论点,概述了诗、乐、文的特点以及学诗、述诗的规则。此三简共分三章,与简文中原有的两个分章号正好相合,也说明这种排序是很合理的。 需要指出的是,原文在此第四号简之前可能还有一简,交待写作此文的背景或有弟子向孔子发问的话。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现在文章开头一个“曰”字,不知是谁在说话,这是很关键的问题,但目前不得而知。 二、接下去的十支简的排序与李先生的排序完全相合,这一部分内容基本是围绕“动而皆贤于其初”的诗教观点层层展开论述的。此外,李先生的排序在第二十一号简以后也是很完美的。 三、此出土竹书比较麻烦的是第八、九、十七、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号简,这一部分相当凌乱。若解决好这八支简的各自位置,关键的问题是看哪支简可以同第二十一号简相接,我经过对《诗经》本身的反复研究,发现第九号简的最后两句“《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与第二十一号简开头“贵也”有内在关联,试补上两个缺字,就可以衔接成这样:“《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以人】贵也。”非常整齐优美。《裳裳者华》一诗描写贵族的奢华气派的场景,这一评论是很恰切的。 再次是第八号简与第九号简的连接,上博藏简整理者早已将两简编连在一起,虽然编对了,但却基于一种错误的理解,因为这两支简中诗的篇次与今本《诗经》的篇次相比正好是互错的,两简之所以相接,只是因为第八号简末的残断处有“伐木”二字,第九号简前面有“归咎于其也,天保”几个字,在今本《诗经》中《天保》篇是接着《伐木》篇的,所以将两简编连在一起。但实际上“伐木”二字并不是《诗经》的篇名,而是《小弁》一诗中的话。今从《小弁》一诗中摘出两字补其残缺,文义便通了:“伐木【掎矣】,归咎于其。”意思是别人偷伐树,他用绳子拉住树不让它倒,结果将偷伐树的罪名加到他的头上。 还有一支简不好处理,就是第二十三号简,简中用了第一人称“吾”:“《兔罝》其用人则吾取”,简文中凡有第一人称“吾”字者基本都是引用孔子之语,而此简究竟应放在哪里呢?反复研究后,发现在第二十、二十七、十九、十八号简中孔子借评论《杕杜》一诗提出交际和用人之道,将此简放在第二十七号简与第十九号简之间刚好合适。 这几支简确定位置后,第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号简所构成的一个意群,可以单独成章。 四、末段:李学勤先生的排序为第七、二、三、四、五、一号简。我则将第四、五、一号简置于篇首,篇末则为第七、二、三号简,即以论乐声结束,并且所论顺序为:《颂》、《大夏》、《小夏》、《邦风》,这都与《礼记·乐记》结尾的方式相合。本篇始论诗,终论乐,首尾相应。 这样调整好的简序,简与简之间有了明确稳固的的内在联系,不再有游移不定的个简,一些简文之间的凌乱现象基本被克服了。在调整简文编连的基础上,我又重新确定简文章次,顺其意群段落,共分十章。特别要指出的,重新调整的简序和分章与原简文残存的三个分章号,正相吻合。这也可以证明这种编连和分章是反映了竹书原貌的。 通读古《诗序》,可以感到文中始终有两个人的语气,一是授诗者,即孔子,一是序诗者,不知为何人。孔子论诗,有时不依《诗》三百篇的顺序,并常联类发挥,颇有“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气象,而序诗者则大体顺着《诗》三百篇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大体相合),其对《诗》的评论比较帖近本文,而较少发挥。下面列出一表,从此表中可以看出简文中所述诗篇顺序,及每一篇在今本《诗经》三0五篇中的序号是怎样的,加扩号“〔 〕”者是孔子论诗之篇次。 一、第十、十四、十二、十三、十五、十一简: 关雎(1)、樛木(4)、汉广(7)、鹊巢(12)、甘棠(16)、绿衣(27)、燕燕(28)。 二、第十六、二十四、二十、二十七、二十三 、 十九、十八号简: 〔葛覃(2)、甘棠(16)、木瓜(64)、杕杜(有杕之杜120)、蟋蟀(111)、中氏(?)、北风(41) 鹿鸣(159)、兔罝(7)。〕 三、第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号简: 东方未明(97)、将仲(74)、扬之水(68)、采葛(72)、君子阳阳(67)、有兔(兔爰70)、大田(208)、小明(203)、邶·柏舟(26)、谷风(197)、蓼莪(198)、隰有苌楚(147)、墙有茨(46)、青蝇(215)、患而(卷耳?)、涉溱(?)、著而(?)、河水(?)。 四、第八号简: 十月(190)、雨无正(191)、节南山(188)、小旻(192)、小宛(193)、小弁(194)、巧言(195)。 五、第九号简和第二十一号简部分: 天保(164)、祈父(182)、黄鸟(184)、菁菁者莪(173)、裳裳者华(210)。将大车(202)、湛露(172)。 六、第二十一号简部分和第二十二、六、七号简: 〔宛丘(135)、猗嗟(103)、鳲鸠(150)、文王(231)、清庙(262)烈文(265)、昊天有成命(267)〕《皇矣》(237)、《大明》23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