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阖闾兴吴以来,苏州建城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些流逝的岁月中,苏州作为东南重镇,一直处于全国的重要地位。尤其在文化教育方面,由唐逮宋,苏州更长期担当领跑角色。唐代的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先后在苏州担任知府,重文宣教,奖掖后进,为苏州崇文倡学风气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而北宋的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捐地办学,揽植英彦,在吴中大地率先兴办了州学。自此,苏州州学(含以后的路学、府学及书院)文脉相承,代代相传,历元、明、清而规模日巨,人才辈出。从苏州府学走出来的无数俊杰,为苏州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昌盛增光添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产生了巨大而久远的影响。苏州府学也因其悠久的历史、突出的成就,以及名师掌教、学养深厚的特色而饮誉海内,在宋、元、明、清时代一直被列为全国主要府学(书院)之一。即使在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府学的后续者——江苏师范学堂、江苏省立第一师范、江苏省苏州中学等,也一直是国内教育的翘楚。 由资深学者杨镜如先生编著的《苏州府学志》,是一项全面反映苏州府学历史和人物的奠基性工程。全书分四大块:概述、人物、碑刻、大事记,分三大册,共三百三十余万字。十多万字的概述,分别阐述了府学的沿革,府学的教授,府学的生员,府学的编书、刻书与藏书,府学的教学风格,府学的庙祠、祭祀和经济来源等内容。人物部分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摭拾苏州府学造就的历代精英及教授、教谕、督学们的事迹和所撰诗文。碑刻部分亦以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划分,胪列目今所见全部苏州府学师生所撰碑刻文章,并附有清代以后之碑刻。大事记则以时代先后为序,比较详尽地记载了苏州府学在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重大活动。 《苏州府学志》具有以下几个特别或者说亮点: 第一,卷轶浩繁,资料丰赡。《苏州府学志》时空跨度很大,上溯北宋,下迄清末而又有所延伸。厚厚实实三大分册,洋洋洒洒三百余万言。而其资料之详备,内容之丰赡,在同类图书中实不多见。于人物,范仲淹、胡瑗等大家固然尽入彀中,所录诗文不下数十上百,即如一些名不见经传者,亦尽力搜罗,一诗一文尽入法眼,无有遗漏。于碑刻,长篇大论固当悉数收录,断碑残碣也囊括无遗。只要是与苏州府学有关涉者,作者总是不辞辛劳,北上南下,设法罗致。甚至在概述部分,作者还将古代学庠的八脩图及其乐器也梳理整饬了一番,还给读者一副古代学校演绎八脩礼仪的本来面目。 第二,治学严谨,勾稽缜密。《苏州府学志》对人物和碑刻部分均做了详尽而周全的注释,其工作量和辛勤程度可想而知。作者始终抱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显示出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读来令人敬佩。全书关涉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且前后均有所延伸,跨度极大,如果没有渊博的文史知识和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确实是无法胜任的。可贵的是,作者不但具备了编篡这部宏篇巨制所应有的学养,而且把这项工作当做一项工作、一项事业来看待,悉心研判,凝神钩沉,跑遍了大小图书馆,查阅了无数的相关资料,仅参考的图书就不下数百上千种。常常为了一个人物、一方碑刻,乃至一个典故、一个字词,都要再三跋涉,再三翻检,再三易稿。 第三,秀外慧中,隽逸典雅。《苏州府学志》的成功,作者固然功不可设,也得益于苏州中学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热心人士的鼎力相助。苏州中学张昕校长、丁云衍副校长多次过问《苏州府学志》的编写和出版,并对图书的装帧、封面设计等技术问题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使《苏州府学志》日臻完美而显得典雅大气,秀外慧中。而作者孜孜以求的,也正是这种书卷的飘逸和书外的隽永。《苏州府学志》被列为2013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除了它丰富多样的内容外,秀外慧中,隽逸典雅的特色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