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苗 《穆桂英挂帅》 《贵妃醉酒》 今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全国有关单位正在举行巡回演出、学术研讨会、展览等各种纪念活动,传播梅派艺术,缅怀民族气节。发掘梅兰芳艺术经历中蕴含的艺术精神和人格力量,并把这种精神运用于今天的艺术实践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 学习梅兰芳艺术精神,首先是学习他一以贯之的创新精神。梅兰芳14岁(1907年)开始搭班演出,民国元、二年时已经崭露头角,成为旦角中杰出的新秀。他迅速的成功是与勤学苦练和堪称繁重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但同时更取决于他对艺术道路的选择。当时京剧旦行有影响力的演员分成三派:以田桂凤、路三宝、杨小朵等名伶为代表的花旦;以“青衣泰斗”陈德霖为代表的传统青衣;以王瑶卿为代表的兼青衣和花旦而融合之的花衫。而花衫则是旦行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个发展方向是符合京剧艺术发展逻辑的,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在京剧发展初期,旦行中花旦和青衣之间界限非常严格。青衣表演时表情端庄,身段比较少,主要以清刚婉转的歌唱见长,这很符合古代社会所认可的端庄贤淑的女性美。花旦则表现性格比较活泼的女子,甚至是邪行之人,所以装扮的多是丫头、妓女、放荡的女子,总之这些形象要么社会地位低下要么道德品德低下。但花旦的表情丰富,身段俏丽,比起表演死板的青衣来说,自然更受观众的欢迎。因此,花旦在京剧初期的势力要超过青衣,旦行中最早挂头牌的就是花旦演员田桂凤。针对这种情况,一些青衣演员立志改革创新,最早这么做的是余紫云,他融合了当时著名传统青衣时小福和花旦领袖田桂凤的演法,“兼青衣、花旦之特长,而完成一种优美之旦角”(《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是花衫行的开创者。继起的王瑶卿,在宣统年间沿着余紫云的道路继续开拓,融青衣、花旦的表演于一体,并通过头饰、服饰的革新,通过创编适宜于自己演出的《梅玉配》《穆柯寨》《虹霓关》等新戏,让花衫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也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梅兰芳在17岁之前演出的都是传统青衣戏,走的是传统青衣一派的路子。但他敏感地觉察到传统青衣单调呆板的表演技巧,不能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他在宣统三年、民国初年就已经开始向王瑶卿学习花衫演法。并在身边文人的辅助点拨之下,确立并坚定了“远绍紫云、近取瑶卿”的发展方向。不久梅兰芳及其身边文人,又更进一步认为,旦角应该表现不同时代、不同性情和性格的美丽女性,这促使梅兰芳和他的缀玉轩同仁创编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而这种创新开拓,无论是头饰、服装、舞蹈等方面向着“美”的创新变革,还是在戏曲人物上趋于新思想、新面貌的“新”,都符合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因此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他的这种创新精神一直延续到他最后排演的《穆桂英挂帅》,因此说他的这种创新意识,是一以贯之的。他的这种创新精神,也影响了他那一代京剧艺术家,比如其他三位名旦各自编演了大量的新戏,塑造出更多的女性形象,极大丰富了旦角的艺术表现力。其他行当亦莫不如此。可以说,正是梅兰芳这种艺术创新的精神,引领京剧艺术在民国时期达到高度繁荣。 其次,梅兰芳的创新是建立在已经全面深入掌握京剧艺术本体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创新时应该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如果不能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创新则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梅兰芳在创新之前,下了很深的功夫学习京剧旦角表演的技能,并在传统剧目中反复实践,从而全面掌握。《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回忆自己少年时期通过长期练习才熟练掌握了青衣手眼身步法等基本动作,练习歌唱时下的也是苦功,一小段唱就要练习二三十遍。教他的老师名叫吴菱仙,是时小福的弟子,时小福被称为“以典型纯正之青衣见知于世”(《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梅兰芳一边学戏,一边开始舞台实践,先后学习了三十多出青衣传统剧目,逐一登台演唱,演技大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三十多出剧目是当时青衣演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剧目,它们大多创作于京剧初期,经过几十年几辈艺人的打磨,已成为经典。这些经典剧目其实就是蕴含着京剧表演技巧和艺术美学的标本,掌握了它们也就掌握了京剧艺术的本体,亦有了辨别美丑精粗的艺术标准,故而能够发展到根基深厚而变化自如,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比如当觉察到《千金一笑》等新戏突破了本体规范,达不到心目中的艺术标准时,他立刻做出修正。这些经历和感悟,就形成了他在谈京剧发展改革时提炼出的“移步不换形”理论。 今天的戏曲创新,应该遵循大师从自己艺术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学习梅兰芳深深扎根于京剧本体、戏曲艺术传统的艺术精神。一些演员传统戏曲剧目还没会七八出,就进行所谓的创新,从而创作出偏离京剧艺术的四不像,这是非常危险的。今天各种新创剧目中占据很重要地位的戏曲导演,则是一个让人们困惑的问题。没有丰富戏曲表演经验的“戏曲导演”,毋庸讳言,往往会妨碍京剧艺术本身的发展。 第三,学习梅兰芳艺术精神,是为了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能传递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作品。包括京剧艺术在内的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美学的载体,它必然地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既表现在戏曲表演艺术中,如追求神似的艺术效果,讲求中和之美,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也表现在戏曲叙事艺术中。戏曲艺术有着自己的叙事方式,在这种叙事方式中体现出历代传承的中华民族文化核心内涵,如深切的爱国主义,平常人应该遵循的礼仪规范,知识分子的气节和骨气,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推崇和颂扬,雅致优美的人生情趣等等。 梅兰芳的戏曲作品,具备这样的民族精神和中国气派。他开始自己独特艺术道路,是从创编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开始的,《黛玉葬花》体现出纯洁美好的灵魂,《天女散花》显示出端庄典雅的情趣,《霸王别姬》则表现出中国文化典籍反复书写的英雄末路式悲剧,《宇宙锋》是对古代社会女子婚姻问题的审美观照,《抗金兵》《穆桂英挂帅》是写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他在舞台上表现的是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的情怀,中国人的梦想。在现实中,梅兰芳也是一个极为具有民族精神、文人情怀的人。他热爱传统文学艺术,能够写诗词与友人唱和,绘事精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演戏,彰显了“威武不能屈”的东方伟丈夫的骨气和人格魅力,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所以说,他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底蕴是契合的。唯有这样的艺术家,才能真正用艺术去阐释中国人的历史、情怀和梦想,从而创造出让这个民族的大众欣赏和产生共鸣的作品。同时,因为梅兰芳戏曲艺术表现出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他才被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所钦慕与赞赏。世界也通过他了解了中国戏剧,并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心理世界有了更多的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