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彭龄 成语,不仅是汉语的精华,而且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一部成语词典,就是一部传统文化词典。几千年语言文化的主要信息,保留在成语里。不仅如此,成语还是语言文化的“活化石”。 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运用,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就连文化程度一般的百姓,也运用自如。成语这种大众性、普及性的特点,也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有利条件。 由此可见,成语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极为丰富的资源库,另一方面,它又深深扎根在广大的平民百姓之中。这些都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极好条件。用成语做切入点、结合点,有着激活传统文化的极大创新空间。 多数成语有故事,有哲理,有传统文化的内涵。短短四个字,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它可以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使躺在词典里的语词“活”起来,也使蕴含在成语中的传统文化“活”起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单是一个成语“高山流水”,就可以推出一个艺术专场演出:器乐演奏(古琴、二胡、古筝、小提琴等)、歌曲、微型剧、舞蹈、小品、书画表演等等。不难想象,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可以把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传统文化不仅能看、能听、能欣赏,也能走进人们的心里。假如我们把成千上万条成语遴选出一部分,作为激活传统文化的素材,用各种艺术手法再现给广大观众,这也将是一个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有效途径。 我们学习成语,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从书本上学,或者听人家讲,看人家演。如何让成语在我们面前看得见、摸得着,以前我们没有进行太多的思考。其实,成语中多数是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物”,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让这些“物”回到现实中,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设计成语博物馆的展示方法,就是让蕴含在成语中的“物”真真切切地“活”在观众的面前,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平时在课堂里讲半天也不太能讲得清楚的“一概而论”中的“概”、“信口雌黄”中的“雌黄”以及“觥筹交错”中的“觥”等,大家一看成语博物馆中的实物,顿时有“恍然大悟”之感。让成语“物化”,或者艺术地再现成语,让成语“活”起来,其实质也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