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所以称为“大寒”。有两首宋代诗人写大寒的诗,记忆特深。一是文同的《和仲蒙夜坐》:“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一是邵雍的《大寒吟》:“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两诗都写及大寒之严寒。 大寒节气时,腊月已下来一半,后一半时间里,浓浓的年味开始弥漫,民谚云:“小寒大寒,就要过年,杀猪宰羊,皆大欢喜。”这期间民间风俗有送灶节和除夕。 送灶就是要送灶王爷,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谓“过小年”。范成大有首《祭灶词》,诗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诗集中反映了宋代送灶的情景。在灶神上天言事之际,杯盘装满猪头肉、鲜鱼以供祭灶君,烧纸钱、奉美酒,以讨灶君欢喜。男子献酒,女子则要避开,因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是不能违背的。灶君吃饱喝足了,到天宫也就不说长道短了。其实这一习俗充满了迷信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已渐渐被现代人所扬弃,而作为辞旧迎新的“除夕”,则被世代传承沿袭。 除夕即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就是这个时辰,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大年三十”。这天风俗很多,贴春联、吃年饭、守岁、放爆竹、祭祖、给孩子压岁钱等等。宋人王安石《元日》诗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所写的就是贴春联的习俗。《梦粱录·卷六·除夜》也记载:“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无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 唐太宗李世民有《除夜》诗,诗云:“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这是写除夕守岁的短诗。除夕夜毕竟是交替之夜,一夜过后便是冬尽春来,冰消雪融,梅散风香,为迎接这新春的到来,人们摆上酒宴,畅饮欢庆,以待新岁曙光的到来。 唐代诗人曹松的《除夜》也云:“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诗写残腊将尽,春风徐来,旧年和新岁将平分这除夕之夜,庭燎渐暗,星斗倾移,在鲜花绽放之处看到了春光美景。第二天早起捧起酒杯,祝福像尧舜一样的我主贤君。 大寒确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大寒后十五天,便是立春时节,意味着春天到来。张耒的“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的诗句,透露出雪消春回的情致;欧阳修的“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的妙笔,则写出了冬春交替的微妙之处。 季节正在翻页,又一个春天将在飞雪的舞蹈中降临,一个新的生命与梦想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又开始孕育出嫩嫩的芽苞……于是,在季节的轮回中,同样的事情又会一个个发生,冬去春来,周而复始。(徐廷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