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阅读时,我在谈什么?是传统的读书看报,还是风靡的数字阅读? 数据显示,阅读——这一行为本身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数字阅读以其强大后劲,正在改变国人的阅读习惯。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发布《中国网民数字阅读状况调查报告(2016)》。报告显示,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其中,62.7%的受访网民认为数字阅读迟早会取代纸质阅读。其中,20岁以下持此观点的受访者更是高达82.9%。 数字阅读取代传统阅读,究竟是白日做梦,还是箭在弦上? 数字阅读渐成大势 今年全民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13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7年持续上升,达到64%。 数字阅读的迅速增长,得益于互联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1999年的第一次调查显示,当时只有3.7%的人使用互联网,数字化阅读的概念在问卷中甚至还没有体现。而根据2015年的调查,国民的上网率已经超过70%。 电脑、手机、电子书、iPad……形形色色的数字阅读渠道为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用途更为“单纯”的电子书或许是衡量阅读趋势的指标之一。据统计,仅去年一年,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在中国卖出300万台,成为在全球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电子书阅读器整体数量仅次于美国,并且还会以每年至少翻一倍的速度前进。”掌阅科技首席执行官成湘均认为。 电子书阅读器的热销,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付费阅读的普及,促进了图书版权的保护。最新调查显示,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50.2%的人都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电子书,并且接受的价格也在逐年上升。 为此,各大电商及相关网站也推出了多种方式,培养读者的数字阅读习惯。此前,当当网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当的纸书购买者中,60%的人有意愿获得免费电子书,20%选择下载获得免费赠送的电子书,10%的人选择加价购买下载电子书。 深浅阅读优劣之辩 尽管数字阅读的席卷之势不可逆转,但实际上,数字阅读的质量仍然参差不齐,结构也十分复杂。 调查报告显示,从数字阅读内容来源看,“微信公众号推送和朋友圈分享”占比过半,比排名第二的“浏览器网页”高出近30个百分点。结合性别差异看,男性多选择“新闻APP”,女性多选择“微信、社交APP”和“文学网站”。 从数据来看,尽管读者的阅读需求进一步多元化,但对资讯需求的提升明显。琳琅满目的“新闻APP”俨然已成为阅读刚需。 另一方面,读者阅读耐心的减弱也是我国国民阅读行为变化的重要特点,浅阅读、泛阅读的取向明显。看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分享占比过半的数据,十分明显地反映了这一趋势。有研究者认为,功利阅读超越人文阅读、流行阅读超越经典阅读、信息获取超越知识习得、新闻关注超越文学感受、娱乐追求超越理论探讨,是数字阅读时代的普遍特征。 尽管在数字阅读时代,读者看上去“没什么耐心了”,思考得“没那么深了”,但数字阅读也让阅读更自由、更便捷,读者的精神生活也获得了更大的自由。魏玉山认为,不能把数字阅读简单地等同于浅阅读。现在,数字内容既有来源于传统出版的部分,更有网络原创的内容,因此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数字化的阅读比纸质阅读内容更加丰富。 唱衰纸书为时尚早 数字阅读攻城拔寨,书报刊等传统纸质阅读率提升乏力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阅读已死”的论调一度甚嚣尘上。 不过,数据显示,现在还远未到唱衰传统阅读的时刻。在对我国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调查中发现,2015年仍有57.5%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0.2%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27%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4.1%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还有1.2%的国民 “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事实上,纸质书与电子书正逐步形成过渡与兼容的关系。据亚马逊的一份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既读纸质书,又读电子书,两者互为补充。 与此相对应,曾一度衰落的实体书店,也迎来了重建与复兴。随着书店的回归,传统阅读似乎又在数字阅读的“夹缝”中独辟蹊径,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面对复杂的阅读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专家认为,就国民个体而言,应树立数字时代的“大阅读观”,注意给深思考、深阅读留下空间;对政府组织而言,应加大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为保障国民阅读提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本报记者刘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