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儒学的人性智慧及现代价值 相从智 二○○七年九月十八日 讲儒学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儒学?儒学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因为孔子做过儒(社会职业,指古代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所以由他创立的学派便称为“儒学”。受孔子影响,以“仁义”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的伦理哲学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儒家学说形成了,并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当然也有人从字面上解释,因为儒字是“人”字旁一个“需”字,所以说儒学是做人所需要的学问。 儒学以孔子学说为代表,但与孔学不完全一样。孔学是专门研究孔子学说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就分为八派,按《韩非子·显学》记载,孔子以后的儒家内部分派:“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孟子)、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荀子)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八派中地位重要,影响大的是孟子和荀子的学说和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后,为适合各个朝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如在西汉,有董仲舒和刘歆等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以及谶纬之学;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经的玄学;在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倡导的儒家“道统”说;在宋明,有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理学;清代前期有汉学、宋学之争,清代中叶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五四运动前后,儒学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日渐失去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国学”是近代针对西学而出现的概念,应当说以儒学为主体,又比儒学的范围更广泛,一般指“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也泛指中华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省当代儒学研究会,主旨是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不是为了回归传统,更不是复古,搞食古不化。其任务是要研究开发中国传统儒学的现代价值,为实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文化借鉴。 我们并不认为儒家思想文化都能适应现代人类社会的现实,也不认为它能解决当今世界的种种复杂问题。但深信其中蕴涵着有益于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问题的思想文化资源。而这些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需要我们通过挖掘、整理和研究儒家典籍和文献来获得,努力做到“返本开新、转识成智、崇德广业、明体达用”。为此,首先就需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工作。 为了促进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这里和大家讨论一下儒学的人性智慧和现代价值。 一、关于儒学的人性智慧 人性是指人类的共性,它与“神性”、“兽性”、“反人性”、“非人性”等概念相对,它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性总是具体的,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活动中,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教养、心理特征等原因,人性有不同的表现和演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儒学的人性智慧,首先就是要把人作为人来看待。 儒学也可以说是“人学”,总的来说是教人如何做人。做人就得讲人性。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的思想。儒家关于人主要强调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的价值,也就是人的主体性问题,第二个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个是人与天地,即与自然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是世间最高贵的,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与动物不同。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他说人和禽兽的差别就这么一点点,太宝贵了,千万保存好。如果跑了丢了,要把它找回来,这叫“求其放心”。儒家的思想都是在这样一中忧患意识中去发展、去运作的。 有的人把开发人生主体价值比作人身上都有两个频道:右边的那个频道,里面开的都是人生的生理的、物理的、自然的需求,人生下来这种本能的需求都有,就像一盆花、一棵树,天天浇水施肥,它就茁壮成长。实际上,人的这种需求是不需要更多地浇灌的,你越浇灌它越膨胀。其实,人的左边还有一个频道,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知道却不知道如何开启。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每个人左边都有一个频道,只要你能把它打开,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就会不断地呈现出来。这左边的频道就是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那些东西。这就是儒家学说的人性智慧。它告诉我们如何节制人的右边频道,抑制人的自然需求;如何开启人的左边频道,开发人的人性价值。儒学注重教育,注重修养,意义就在这里。 这一点看似简单,意义却非同一般。按人类学来说,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被称为高等动物,所以人身上保留着许多动物的特性,如生存竞争、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等。西方有一句名言“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所以孔子也说“食色性也”,即吃饭交配是其本性,也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教就会。但人与动物的差别除了会说话、会思维、能直立行走、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外,就是讲道德,处同类,这就是人性。一个缺乏人性的人,人们骂作衣冠禽兽,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市场经济有利于资源合理调配,但其初始基本上是建立在适应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的。它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发展和享乐需求,这主要是自然需要。它的原则是依靠开展竞争,实行优胜劣汰。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不加节制和引导,不提倡人性价值,人的欲望就会越来越膨胀。我国现在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不发达),又实行市场经济,20多年来这方面的问题已经逐渐凸现出来。比如,不择手段聚敛财富,不顾后果制造财富,无限度地挥霍享受、追求奢糜、追高攀比,视竞争对手为政治敌手等等。有人把这些都旧咎于体制问题,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还有一半原因是人的素质问题,是左边的人性频道没有打开的问题。因为任何体制都是需要人去操作的,人的素质不高,再好的体制也会形同虚设。这也就是儒学热在国内兴起的时代原因,是时代呼唤人性。 儒学的另一个人性智慧是什么?是对人的心灵的呼唤。因为人是有感情会思想的高等动物,可以让其感觉好坏、感知美丑、感悟善恶,明白做人为人的道理,提升人性价值。感悟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感悟“道”。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崇道”“尚和”的文化。诸子百家无不奉“道”为圭臬。孔子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家创始人老子更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他说,“道可道,非常道。”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则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先秦以后的思想家都以“道”为最高准则和最高追求。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首篇就强调“道”是“文的灵魂,是经的根本。”韩愈在《师说》中直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说“道”是中华文化或者文明斩不断的命脉。在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乃至商贾百工、平民百姓之中,不同的人可能对“道”会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无人降低“道”的至高、至尊的位置。古人所说的“道”是宇宙本原,是客观规律以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反映。“道”是真善美的统一,也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中华文明的灵魂,也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儒家主张做为人就是要追求“道”。 儒家认为“道”又是可以和人心灵沟通的,叫做“道不远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忙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淡定地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就是说世界上越是真理越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每个人心灵的内在呼唤。这就叫天同此理,人同此心,也叫天理良心。这里的心、良心就是人性。有时人在学习实践中怦然心动、豁然开朗、醍醐灌顶,就是一种“觉”,一种“悟”,就是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而感悟出一个道理。儒家讲“道”,就是要呼唤人的这个心灵。对个人来说,要得到“道”,除了学习,还需要思考,需要“悟”,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在这一点上,儒学又是和佛学相通的,佛家讲究“顿悟成佛。”所以我们山西一位先哲王通提出儒释道三教可一。 过去人们总是认为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理论在儒家学说中就是指“道”。理论所以是灰色的,是因为它具有普适性,这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生命特别是个体生命只有长青,才能显示出人间世界的千姿百态,勃勃生机。灰色提升着品位,多彩保持着活力。儒家认为“道”和“人”就是这种理论和生命之树的关系,“道”蕴涵在人的心灵中,只要通过学习感悟就可得到“道”,就可以张扬自己的人性价值,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其实,我们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本着这个原则进行的,只是后来有的走向形式化、表面化,从而失去对人的心灵的呼唤。 谈到儒学的人性智慧,还有一个是教人如何做人、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这就是《论语》中讲的“人生之道”、“处世之道”、“做事之道”。人生之道即孔子说的人生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心自省也”。“处世之道”,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过犹不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事之道”,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敏于事而慎于言,求有道而正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也人之道”即“神于天,圣于地”,“天人合一”等等。总之《论语》以仁为核心的忠、孝、恕、悌、宽、信、敏、惠、智、勇、刚、毅、温、良、恭、俭、让等诸多道德规范,都是从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来的人类生命大智慧,直到今天仍有着思想文化的借鉴意义。 二、关于儒学的现代价值 研究儒学的现代价值,先要知道儒学的实质是什么?过去,我们说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来世,这是指它们的理想境界,不是实质。台湾南 党的十七大提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此儒学有哪些现代价值呢? 总的来说,儒家与现代化既有契合性,也有冲突性。就契合性而言,儒学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儒学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可以和市场经济信誉至上的伦理要求相融相通;儒学敬业尽职、“宁俭勿奢”的自律意识,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就冲突性而言,儒学“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治国主张,暴露出对工商业重要性的漠视;儒学“内圣外王”的人治模式,与现代民主法制精神相背离。更不要说儒学后来发展出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以及封建社会形成的太监、小脚、盆景、笼鸟,几乎成为对人性,对生命的摧残,这些都是阻碍现代化的精神因素。从哲学层面讲,儒学缺少一种追求揭示现象的深层结构的哲学认识论倾向,如中医只讲药性药理,而不讲药物内部结构。所以儒学在许多方面虽表现为一种理性,但仍属于一种经验之学,缺乏量化,缺乏科学性。尽管如此,它对人性的认识和把握却非常深刻。 我们讲现代化过去一般指的是工业化。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危机,昭示着西方文化的危机,于是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他们把现代化分为“前现代”(工业时代)“现代”和“后现代”(知识信息时代)。中国由于发展迟又发展快,这三个“现代”出现在同一时间和空间。所以在中国叫第二次现代化,也就是以发展知识信息为基础的新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既包括数量特征(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程度、预期寿命、大学普及率等),也包括质量特征(如经济质量、社会质量、生活质量等),还包括形态特征(如城市建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公共场所和绿地水源等),所以现代化其实是一种社会转型,也是一种文明程度,它还包括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由于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恰恰在思想内涵、理论形态等方面,后现代化的需求与儒学主张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奇妙暗合和惊人近似。这就是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活得更好,应该回首2500年前,从中国孔子思想去汲取智慧”的全球的时代和文化背景。 那么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主要包括那些东西呢?北京大学国学家汤一介有这样一段概括,他说“儒家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儒家哲学阴阳互补和谐与永久变易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儒家文化强烈的道德观念,积极的社会关怀,稳健的中庸精神,严肃的自我修养等价值理念,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各方面发展。”他这里总结归纳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也就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宇宙观”,“四个文化”和“四个价值取向”,是我们需要研究和传承的传统文化精神。 对照前现代化之不足,适应后现代化之需要,可以说,儒家学说中的现代价值有:敬畏天命的“天人合一”思想,克己爱人的社群观念,“以理制欲”的人生旨趣,“民为邦本”的人本理念,诚恕仁义的道德追求,以及家庭社会的伦理价值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后现代化的精神养料。 但是儒学现代化不是对儒家学说的复古套搬,必须使其走现代化的路径:通过批判,在扬弃中予以发展,使得浴火重生;通过阐释与现代社会结合,为当代人接受利用。就是说儒学只是具有某些现代价值,还必须实现自身现代化,依托现代社会的载体,融入现代生活的洪流才能为现代化社会服务。前面讲到各个朝代对儒学的演释,也是走的这个路径,只是那时他们只偏重于阐释,不重视批判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服务呢?我认为我们应当清楚文化是什么?文化也可以说就是文明。所谓“文明”是指群体里人与人交往必须遵照的规矩,就是大家都按照一个准则来做事情。这是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都需要的。在这一点上,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在“文明”这个意义上是共通的,没有多大冲突。这就是与传统文化相衔接的原因。现在我们需要提炼的是传统和现代社会共同需要的准则,以及自觉遵循这些准则的修养。教养可不是你穿个汉服,吟诵几句经典就能马上有的,它需要更多的是民族的知识和修养的提高。所以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更重要的是其知识的普及,不是情绪的普及,是要坐下来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也教人读一些中华文化经典。 那么如何普及经典。在文化传承中,历代积累的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经典文字和时代的睽隔,一般读者往往不易接受。这就需要有学者做普及工作。1938年朱自清受杨振声之嘱,写《经典常谈》,1942年才出版;50年代钱穆在香港写通俗的《论语》注解,到1963年才出版《语论新解》。他二位都认为,经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经典本身,它们的意义是让读者亲近经典,接触经典。经典的普及不是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论语》等经典“难在义蕴,不在文字”,普及工作在于让读者读懂文字,初明其意义的基础上,进而领悟经典的义蕴。所以我们做普及工作的学者,对经典要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与口。惟其深厚而不浅薄,惟其切身而不空泛,它的生命力才持久。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应当按司马迁说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去不断努力。 三、用儒家学说来校正我们的思想观念 经过29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虽然还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已经具备现代形态。但就整个社会来说,绝大部分人的思想并没有达到现代化水平,甚至还处于一种懵懂状态。俗话说“有思路就有出路”,“观念是个总开关,观念一变天地宽。”下边试图用儒家理念校正当前几种思想观念。 1、协调的发展观。 儒家是讲和谐的,主张人与人要和谐,人与社会要和谐,人与自然也要和谐。它认为和谐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为了实现和谐,儒家还提出中庸之道,强调做事情要有分寸,要把握“度”,“过”和“不及”都要避免。和谐、协调和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统一学说也是一致的。 这个思想观念放在那里都适用。用在发展经济上是经济各部门要统筹兼顾,不能搞一条腿走路,搞单兵独进。独进走不稳也走不远。市场经济由于趋利性和竞争性,发展存在着盲目性,所以中央一直强调要注意宏观调控。调控就是把握平衡,追求协调。从个人来说有了这个思想,既要积极服从国家调控,也要自觉争取协调。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贯彻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掀起发展是硬道理热潮,山西有人就拼命开煤矿。结果到世纪末,煤炭过剩卖不了,卖了也收不回钱,许多煤矿倒灶关闭。这几年煤炭大赚钱,不是政府整顿压产,恐怕又会出现世纪之交的问题。这就是经济发展要协调的道理。 在经济与社会关系上,也要协调。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发展并不等于社会进步 。2003年一个非典暴露了全国卫生防疫体制不健全,前几年许多地方出现的群众闹事暴露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到位。如此等等,这些东西不解决,缺乏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发展。 一个人自身也需要协调。营养不均衡会得现代病,心理不平衡会影响健康,甚至会产生极端行为。孟子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从道德层面要求的,如果贫富差距过大,长期解决不了,而又缺乏法律制约和道德操守,富者会更淫逸,权者会更霸道,贫者就会造反! 2、文明的消费观。 市场经济强调消费,因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有三大动力:消费、投资和出口。其实投资是未来消费,出口是外国人消费,说到底就是一个动力——消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消费经济,市场经济制度是一架消费的发动机,它没有制动器和退速器。 但是从人的消费需求来看,消费包括生存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这里有物质资源消费,更有精神文化消费。经济不发达情况下,消费由客观条件(收入和物质条件)决定,叫做“吃饭穿衣量家当”。现在经济发展,收入增加,物资丰富了,就要强调文明消费或绿色消费。这就是说消费水平应适当增长,消费结构要日趋合理,消费方式要注重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做到这一点就要靠树立文明的消费观,靠提高人的素质。在这方面儒学也给我们提供了智慧。 儒家与道家、佛家不同,不主张个人生活清心寡欲,孔子甚至讲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他强调克己,提倡“以理制欲”。孔子曾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君子食无求饱,君无求安”,“节用而爱人”。现在人们生活好了,消费又是个人的事,按说不用外人干涉。但文明的消费观还有一个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道德问题,这就是消费自律问题。有钱不能只是物质消耗,应当发展文化消费,用以陶冶情操,增加精神愉悦,增加自身素质。现代消费其实是一种理性消费,个性化消费,立足点是真实需要。因为消费中花的钱是自己的,但消耗的资源却是社会的,你自己消耗多了,别人就少了,而且物质消费过量变为浪费,还会造成污染,损害自己身心,侵犯后代人消费权。所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反映了人类的进取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 3、现代化的财富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儒家向来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表明儒家是认可发财致富的,但是它又强调三个问题:一要懂得什么是财富,二要弄清如何取得财富,三要明白富了以后怎么办?自古以来,人们的财富观是在不断变化的。奴隶社会财富就是奴隶;封建社会财富就是土地、金钱;工业社会财富就是资本、资源。现在面临知识信息时代,财富成了无形资产即知识。所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财富取决于法治程度和教育水平,对于一个人来说财富取决于科学文化水平、身心健康和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不仅要认可市场“即只看不见的手”,而且还必须认识知识“那笔看不见的钱”和“那股看不见的力。” 如何取财有道,不同时代也有不同要求。过去讲不坑害别人,不剥夺财富,现在就是勤劳致富,守法经营,不贪污受贿,不坑蒙拐骗,不勒索劳工。 至于富了以后怎么办?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儒家提倡乐善好施。现代社会强调公益慈善事业。这就是树立社会功德,就是讲人性。对照现在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在这方面也颇值得我们深思。 老子讲财富不用数字来衡量,他说“知足者富足”,是讲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然会走向反面。另外健康、爱情、感情、幸福都不是用金钱所能计量的。靠自己本领致富到一定档次,在这一点上知足就是富。老子还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多藏必厚亡”,也是告诫人们不要做金钱的奴隶。 4、推己及人的交友观。 儒学的中心思想是“仁”,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以后历代儒学者把“仁”上升到治国理政和为人做事的高度。其实“仁”是什么,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的基本原则就是推己及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 “老吾老以及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反映了这种思想。 我们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特别看重交朋友,甚至有人把社会关系看成是第三资源,这就使朋友关系加入了铜臭味,把人与人关系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加上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感情的民族,如果不以道交友,人与人的关系,很容易出大问题。人世间情虽然很多,但说到底也不外是3种:亲情、爱情、友情。亲情与生俱来,爱情是一种缘份,只有友情是在工作、生活实践中通过交往建立的。自古以来前人关于“交有道之朋,绝无益之友”有过许多高论,值得我们今天深思。 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染自黑”,是说交友的重要。明代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现实中,我们也要本着推己及人的交友观,交畏友和密友,拒交昵友和贼友。要分清真假朋友。真朋友是为义而来,假朋友是为利而来;真朋友经常提醒你,假朋友经常奉迎你;真朋友总想和你交流,假朋友总想和你交易;真朋友是一笔财富,假朋友是一颗炸弹。有一首歌叫朋友多了路好走,这是庸人悟道,这路有光明大道,可也有荆棘陷阱! 还可以举出许多,请大家去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