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韩国儒学王汉明中国儒学,早在汉唐时代就已传入朝鲜半岛,历经高丽、李朝时代近1000年,一直被尊为国学,影响极深。韩国儒学的现状如何?今年初,笔者访韩期间对此作了考察。 成均馆大学:儒学的象征成均馆大学可以说是当今韩国儒学的象征。该大学位于汉城的北汉山下,其前身是高丽时代的“国子监”,创建于公元991年。李朝太宗七年(1398)更名为成均馆,成了中央尊贤养士的机构。每三年,各地考上小试者来京住此读书,准备参加春闱大试。成均馆前有大成殿,供奉孔子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名儒;后有明伦堂,其匾额为中国明使节朱之蕃所书。成均馆的官员以及全国的儒学名流每年春秋仲月的上丁日都举行祭孔大典。1946年该馆改建为大学,仍以儒学为宗,以仁义礼智为校训。各系一年级学生都学习《儒学原论》,学校还设立儒学学院及儒学研究生院,培养儒学研究的专门人才。凡学业优秀者,可以破格进入大成殿东侧的“养贤斋”免费居祝并发给奖学金。学校还设立“大东文化研究院”,作为东洋儒学研究及对玄学术交流的机构,定期召开各种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出版论文集,整理韩国历代大儒的著述,一切有条不紊,年年推进,成绩斐然。 郡县的乡校中央有成均馆,各郡县则有乡校,目前共有300余所。笔者考察了庆尚南道三嘉县(今陕川郡三嘉县)的乡校。该地农户仅20余家,学龄儿童不足100人。 乡校建筑之格局为前堂(明伦堂)后殿(大成殿),侧旁有司马斋、莲花斋等,文化部曾数次拨款修茸。 各地乡校校长均由一乡儒林推戴,教师则由乡内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乡校在古代是尊贤养士之处,今日也非长年开学之所,并不取代新式小学。其职能有二:一是每年春秋仲月上丁日,一乡儒林祭把先贤之处;二是于寒暑假招募乡内中小学生于此讲习,进行忠孝仁爱的道德教育和言语、举止等行为规范教育。政府将乡校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补充,以儒家伦理作为修身的基础,对于造就良好的道德风貌,颇有深意。 泰东古典研究所:讲授“四书”的典范任昌先生年届耄耋,以精于经学和金石之学而饮誉学界,30多年前就在汉城讲汉文,名其所为“泰东古典研究所”,10年前,任先生迁居山村,建“芝谷书堂”,每年从各地选拔10名有志于儒学研究的学子,3年毕业。应考者不限年龄、资历,均以严格的考试决定取舍,因而学生水平相当整齐。任先生教学的基本内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兼之以史、子、集诸古典文献。有一教室墙上挂有一匾,上书赵之谦语:“不读五千卷书者无得人此室”,学风之醇正,于此可见一斑。韩国私人讲学之风颇盛,泰东古典研究所堪称典范。 1945年以后儒教传统的断绝和儒教之变相 【韩】宋荣培 1945年以来,韩国陷于左右派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对立,正当全国知识分子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探索方向时,美国与苏联将韩国一分为二,各自支持不同形式的政府。接着,1950年韩战爆发,一直到1953年,一个民族分裂为二,这是韩国民族的悲剧。 从1945年以来,西方的价值波涛汹涌地传进来,造成与传统价值观互相冲突的状况,国民的价值意识陷于非常混乱的局面。尤其韩战结束之后,南韩人民不论上下老少都关注经济上的富裕。国家也施行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政策,并且进行心生活运动,以启蒙全国人民。一般人民追求富裕的意识形态与政府的种种措施造成冲突伦理价值意识的危机。最近为了重新奠定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儒者的最高机关成均馆宣告成立“儒教”总部,欲组成一个像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一样的宗教信仰团体。文化界与体育界的一些人士也打算建立一个“孝博物馆”。这一系列的活动反映了当代多元价值的社会中儒家传统文化和价值的继承问题。不过,将来社会上的一般人如何回应,则是另一个问题。 伦理教育和儒教思想的现代性转换 1960年以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施行伦理教育。起初教育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反共的理念教育,后来加强了有关道德伦理的部分,以建立教育政策的方向。关于反共部分,在此暂时不谈。现行各级学校(国小、初中、高中、大学)道德伦理科目的内容,大致如下: *国小“正经的生活之道”科目 个人生活:端正、诚实、节制、尊重生命、自主、创造、深思。 社会生活:理解-言行、爱家庭-和睦、亲切、宽容、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协同-相扶相助、公正。 国家生活:爱国家-忠诚、爱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爱人类。 *初中“道德”科目 人际关系与各种礼节:礼节的意义和其基本精神、多样性与可变性。 相敬相爱的社会:以家庭内的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作为起点。 相扶相助的社会:协同合作精神。 民族共同体意识:继承和平精神与敬老孝亲思想。 *高中“国民伦理”科目 民族的伦理传统: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民本主义思想、“诚”与“敬”的修己生活、“孝”与“忠”的传统、协同团结的精神(例如契、乡约——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作为四大纲目)。 *大学“国民伦理”科目(原来是必修科目,现在改成选修科目) 韩国传统思想的源流:(儒学部分)性理学之传入与其展开——历史背景和特色、退溪李 先生和栗谷李珥先生的哲学思想——直承程朱哲学,并开启所谓四端七情之辨(退溪:四端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是气发而理乘之;栗谷:气发理乘一途说)、人性物性同异之辨:李柬和韩元震之间的论争。 实学思想——经世致用与利用厚生的精神。其特色:事实主义的学问倾向、客观主义的规范,以及民本主义的理念。 近代化与开化思想:卫正斥邪思想、开化思想——吸收近代的科学技术、自立自主的意识、国民国家的体制。 对儒教的批判性诠释和韩国哲学之趋向 学术界的人士大多没有“传统思想的继承”或“传统思想的新诠释”的想法,甚至一概否定传统的文化与思想。研究所谓“哲学”的学者中有人指出:东方的传统社会根本没有“哲学”。只有少数学者不畏艰难,终其一生以传统思想的继承和重新诠释为志业。代表学者大致如下: 李相殷(1905-1976):《析论韩国儒教的功罪》[63]这一篇文章指出“勉励君子之学”、“崇尚人伦道德”、“尊重清廉正义”等功果;另一方面指出一般所说的罪果,例如“党争”、“家族利己主义之弊害”、“阶级思想”、“文弱”、“生产能力之低落”、“功名主义”、“复古思想”等原先并非属于儒教的本质,而是在采用儒教之际发生的流弊(这一问题牵涉到采用者的观点和立场)。同时李先生批判一些学者的态度,即不仔细探讨理学家的根本精神、生活态度及学问修养方法,而轻易断定为“空谈的无用之学”。 朴钟鸿(1903-1976):一生研究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除了有关西方哲学的著作《哲学概论》、《一般伦理学》、《认识伦理学》等之外,亦有关于韩国思想的《韩国思想史》(佛教思想篇,1972年)、《韩国思想史论考》(儒学篇——遗稿,1977年)、《韩国思想》(遗稿,1982年)三本书。朴先生一再强调韩国儒学的传统文化(如敬老孝亲思想、婚礼、丧礼、祭礼——祭祖先或释奠、同姓同本者不可结婚等)仍然保留在现今的韩国社会里,可说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但痛心的是,一般人民大多不太关注儒学的基本精神。因此鲜有人从事“传统儒学的继承”和“传统儒学的新诠释”这项工作,所以传统儒学的基本精神难免逐渐式微。以前韩国民族在接纳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于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然而这并不代表韩国民族没有感受到科学技术之必要性,或者没有收吸科学技术的能力,而是时代环境尚未成熟而已。现今韩国民族以此为训,为了“创造现实”,以道义(“诚实”和“持敬”)之真与科学技术之真为其枢要理念,向前迈进,且共创韩国民族的未来。 这几位学者可算是鉴往知来的前驱者,韩国当前从事哲学研究的不少学者是由他们培养出来的。 |